
任职期满,他放弃了回城工作的机会,选择继续留在村里干下去。
在两年零七个月的坚持中,他不仅要为讲理村留下一部生活富裕的发展史,还要为村民留下一部浓聚乡愁的村庄变迁史。
“外来户”变身“主心骨”
驻村书记成为“必选项”
村民宁振武只要一有空闲,就爱找张俊峰聊上几句。说说心中的困惑,谈谈以后的打算,请张俊峰给支支招儿。
“打心眼儿里感谢张书记!”宁振武讲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2015年,张俊峰刚驻村时,恰逢村民卖烤烟,别家5亩能卖2万多元,由于不懂技术,宁振武家的却只卖了不到1万元,除去开支所剩无几。
想想辛苦一年,还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宁振武打起了退堂鼓。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给予引导,宁振武脱贫的希望就可能因此阻断。
为此,张俊峰多次登门,鼓励他坚持种烟叶脱贫。宁振武没钱买烟苗,张俊峰就为他垫付了400元烟苗钱,还专门邀请了技术员手把手培训他种烟叶。
当年秋,宁振武种的10亩烟叶净赚了4万元。再加上养牛、种核桃等收入,宁振武家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实现了脱贫。
烟叶生产受计划限制,村民全部种植也不现实。2016年,张俊峰了解到种植构树效益不错,就组织村干部和贫困户代表外出考察,然而虽然多方面做了工作,可在实际种植时却没人主动尝试。
为此,他和金相超动员党员金超民搞了30亩“试验田”,并获得成功,实现了当年收割三茬、亩均收入2800元的效益。看到可观的收入,群众积极向合作社报名参与种植,今年讲理村全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种植了400亩构树。
在张俊峰和村干部的带领下,两年时间里讲理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致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烟叶、构树、油用牡丹核桃间作效益翻番。贫困群众也由原来的42户144人减至4户4人,并最终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随着讲理村发生的变化,张俊峰这个“外来户”也逐渐变成了村民的“主心骨”,遇到事情找张俊峰也成了村民的“必选项”。
放弃回城选择留任
他要帮讲理村再续新篇
去年9月,张俊峰的驻村第一书记两年任职到期,县里调他回城任职时,他却提出了要继续留下去工作的请求。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一个持续的工作,我在任上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如果换别人来,还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不如我继续干下去。”最终,县里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时,正是讲理村美丽乡村建设“百日会战”期,每天挂图作战,而又恰逢连绵雨水天,有的值班干部现场转一圈,看看没啥问题就直接回家了。
张俊峰却坚持不走,一直盯守在现场。他坚持每天在村里巡查,并把施工的图片传到村“两委”工作群里。
三个月的“会战”期,他89天吃住在村里,这一点让村“两委”干部都惊叹不已,“张书记为了我们村的明天,不摆花架子,不弄虚把式,令人感动!”
如今,“会战”早已结束,讲理村也拉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幕。而回忆起3个月的“会战”时光,在张俊峰的心底,不仅有“会战”成绩所带来的欣喜,还有为一个村庄变迁留下一段见证的自豪。
打开张俊峰的办公电脑,有一个文件夹记录了这3个月“会战”期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每一天的工作进度,都被他编写成了一个个文档存档。3个月下来,“会战”日志俨然成了讲理村的村庄变迁史。
今年4月,省委召开驻村第一书记座谈会,张俊峰作为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代表,被邀请和省委书记王国生面对面交流。
“王书记鼓励我们要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建功立业,在村庄田野上续写新篇。”张俊峰自信满满,他说再干几年,他也一定能交上一份让群众满意的新时代驻村书记答卷。
作者:河南商报记者 陈朋冲 付首鹏
编辑:河南商报 赵琦
来源:河南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