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峰,这个洛宁县司法局驻该县罗岭乡讲理村的第一书记最近有点火。不久前,在省委召开的驻村第一书记座谈会上,他作为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代表和省委书记王国生面对面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驻村第一书记?又留下了什么样的驻村故事?
任职伊始,在2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全村5个村民小组153户村民的家;自学戏曲,打开和群众交流的“语言密码”;走村串户,架起了与百姓的“心路桥梁”。
是多养牛、开农家乐,还是做电商
村民向驻村第一书记“问计”
时间是5月初,正是烟叶移栽的农忙时节,一场下透墒却仍然没有停下的雨水,中断了村民的工作。
地里太湿,下不了地干活,趁着“雨闲”,村民宁振武一大早就来到了张俊峰位于讲理村的办公室。
推开大门,宁振武就喊了起来:“张书记,俺有个想法,给俺参谋下。”此刻,张俊峰正在打扫头天夜里因为开会太晚还没来得及收拾的办公室。
听到宁振武的声音,他停下活计,随手拿了两把椅子,放在屋檐下,“咱搁这儿说吧。”
不待坐定,宁振武就打开了话匣子,“俺小孩儿打电话说,想跟我一起在家挣钱,打算扩大养牛规模,或者开个农家乐,还想搞电子商务,你看哪个中?”
“孩子回来,有了帮手,这是好事儿,不过得一步一步来。”思考了一下,张俊峰说,可以让孩子回来发展构树种植,村里已经搞过试验,能赚到钱,而且村里还可以帮他尽快把地给租了。
当然,他还鼓励宁振武让孩子回来发展电子商务,讲理村种植优质核桃近千亩,绿色无污染,很有市场。“不提倡多养牛,这会影响咱村里搞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布局。至于农家乐,可以再考察考察。”张俊峰说。
听了张俊峰的建议,宁振武随即给孩子拨起了电话。这是张俊峰驻村的第三个年头。看着宁振武给孩子打电话时脸上露出的笑容,张俊峰若有所思。
好不容易熬回城 一纸任命又回村
时间回到了2015年10月的一天早上,时任洛宁县司法局副局长的张俊峰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半路上却接到了洛宁县委组织部的电话。
“通知我说,已经任命我去当讲理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了。”张俊峰说,“还没等我从组织部回到局办公室,局长的电话也过来了,问我啥时候能去。”
张俊峰的回答是“随时”,也就是在当天上午,张俊峰就来到了距县城一个小时车程的讲理村。
“啥都没有准备,当天晚上就住那儿了。”张俊峰说,家人也根本不知道啥情况,他清楚地记得,直到晚上他爱人打电话问他回不回家吃饭,才知道他已经被派驻到村里当了第一书记。
此前,他已在基层农村干了20年,辗转了多个乡镇,好不容易才熬回到城里,当了“领导”,到头来又回去当“村干部”,在旁人看来,张俊峰似乎有点“傻”。
如今已过了两年多,回忆此事,张俊峰只是笑了笑:“乡下空气好。”
然而,接下来张俊峰面对的问题,似乎并不那么轻松而友好。
“怕还是个‘飞鸽牌’!转一圈就走了!”
“待不了半年!不知道一周能来一回不能?”
不仅是村民疑惑,就连讲理村支部书记金相超,当时也并不看好这个未来的搭档。
“在张书记之前,县里先后给我们派了4位驻村第一书记,都没待多久。”金相超迟疑,这个未来的搭档,能够变成“永久牌”吗?
自学戏曲 掌握群众的“语言密码”
两个月前,讲理村庙会上,张俊峰的戏曲唱腔,引来了村民的阵阵掌声。有不少村民为此感到诧异,问他为啥戏唱得这么好,他笑而不语。
“这也是我十几年基层工作的体会,要想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就得懂群众语言、走群众路线。”张俊峰说,他发现村民都爱听戏,就暗暗学了几段,“一聊到戏,和村民的距离就拉近了,村民有啥话也愿意说了。”
掌握了与群众交流的“语言密码”,只是取得信任的第一步。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张俊峰能否真正让自己的“飞鸽牌”变成“永久牌”,还是未知数。
“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我的工作态度必须是一流的。”这是张俊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驻村的前2个月里,他跑遍了讲理村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53户村民的家,就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措施进行详细了解,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原定的5天4夜工作制,在张俊峰这里也基本上成了7天7夜制。张俊峰任驻村第一书记后,日常吃饭就暂时在村民金超民家里,一天两顿,每个月的饭钱,张俊峰总是月初就先付了。
“他只要在办公室里,就有村民找他说事儿。”金超民说,好不容易到家吃饭了,又有村民来了,很少能见他吃个囫囵饭、热乎饭。
“看着就是干事的人,总是为俺村里着想,看着他这样工作,我们没有理由不搭好班子,支持他工作。”金相超说。
不和稀泥 讲理村治村得“讲理”
讲理村有座讲理堂。据传,明清时代,村里每逢祭祖时,族里老人会把一些平时有隔阂的人叫过来掰扯一番,把心里的“疙瘩”晒一晒,矛盾自然没了。后来周边村民也纷纷聚过来“讲理”,由此成了传统。
“有这样的文化根基,在讲理村治村,村干部不能和稀泥,就得‘讲理’。”张俊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年前,村民宁保坤因为没有房子住,搬到了外村一个远房亲戚家居住。20年过去,村里已鲜有人知道他是讲理村的人。
在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回头看”走访中,张俊峰和金相超从几个老年人的口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到宁保坤寄居处走访核实,发现宁保坤并未在那里落户,而且也符合贫困户的标准。
然而,在确定宁保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他申请易地搬迁住房时,有人却提出了异议,“这么多年没回来了,这不是没事找事嘛!”
“按理宁保坤没有在其他村落户,就还是讲理村人,脱贫攻坚要求一户都不能少,给他办理合情合理。”在张俊峰等的坚持下,今年春节,宁保坤住进了村里易地搬迁为他安置的新房。
作者:河南商报记者 陈朋冲 付首鹏
编辑:河南商报 赵琦
来源: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