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遥远的新疆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位46岁的大叔得了恶性程度很高的脑瘤,不手术性命难保,手术有偏瘫风险。然而,医生却只能向一个10岁的小女孩解释一切,由小女孩回答是否手术。
这样的医患沟通,该怎么进行下去?
【起因】
新疆患者看病语言不通
对一个10岁的小姑娘解释手术可能存在的偏瘫风险,张长远从医多年来是第一次碰到。
小姑娘身旁还坐着3个大人,张长远说的话他们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张长远也听不懂。他们的交流,只能通过这个10岁的小姑娘来进行。
小姑娘一家都是维吾尔族人,此刻,他们正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位于哈密市,以下简称红星医院)的一间诊室内。
张长远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也是红星医院副院长。去年2月,他来到红星医院进行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
这天傍晚,就在他锁门准备下班时,走廊里快速走来一群人。小姑娘提着影像片袋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3个大人。
“请问您是张长远院长吗?”小姑娘热切地问。
“是我!”
“哦,可找着您了!”
【沟通】
女孩帮医生翻译复杂病情
小姑娘简单介绍了情况。她10岁,在上小学;她舅舅是病人,46岁,得了脑瘤,听说张长远能做手术,就打听着找来了。大人们汉语说不流利,她来翻译。
看完片子,张长远纠结了。患者得的额叶胶质瘤,范围大,恶性程度高达4级。
手术可以做,但瘤子切不完,切太多可能会导致瘫痪;术后还需要整体治疗,放疗、化疗等相结合;生存期不乐观,康复的概率较低。
手术事关生死,谈话中又涉及多个医学名词,小女孩能领会和传达这么复杂的事情吗?
“您只管跟我说吧,没关系,我能听懂,也能跟他们讲清楚。”小姑娘自信地说。
果然,他们的对话很顺畅,小姑娘翻译得也很流利,大人们不住地点头。
“你们准备怎么办?先回家考虑一下吧!”张长远说。
没想到,小姑娘表示,想马上住院,尽快手术。就这样,患者当晚办妥了入院手续,并安排了3天后的手术。
【结果】
患者的脑部手术顺利完成
术前谈话时,出面的仍然是这个干练的小姑娘,她详细咨询了手术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手术结束后,小姑娘和家人在楼梯口迎上了张长远。
“张院长您好,我想问问我舅舅的情况。手术顺利吗?瘤子切完没?他会不会偏瘫?如果能醒来的话,什么时候会苏醒?”张长远告诉她,手术很顺利,对肿瘤已经进行了最大范围的切除,下午四点半左右她舅舅就能醒了。
随后,十几个大人围着小姑娘,听她转述手术情况。
这一次医患沟通的过程,给张长远带来了长久的震撼。
去年援疆以来,张长远在红星医院先后做了70多台大型脑部手术。许多本来要到省会做手术的患者,在当地就解决了问题,节约了费用,也避免了来回奔波之苦。
在帮助当地群众解除病痛的过程中,张长远也收获了许多感动,和边疆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作者:河南商报记者 吴涛
编辑:河南商报赵琦
来源:河南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