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永钦参与汶川地震救援(左一) 受访者供图 |
5月12日是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和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省的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十年过去,救援的一幕幕场景仍然历历在目。近日,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了3名当年参与救援的人员,倾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参与救援】
火锅店废墟中
救出一名21岁男子中原油田分公司消防支队支队长杨永钦,是最先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人员之一。
2008年5月13日晚上7点50分,正在濮阳休假的杨永钦,突然接到从四川普光打来的紧急电话:迅速组织人员和装备赶赴德阳绵竹市汉旺镇抗震救灾。
当时,连续工作了4个多月的杨永钦,休假不到10个小时。
安排部署成立抗震抢险救援队有关事宜之后,杨永钦和正在濮阳休假的几名应急救援队员连夜启程奔赴汉旺。
“撕心裂肺的哭声,殷红凝固的血迹,倒塌的楼房,散落的瓦砾……”回忆当时看到的场景,杨永钦仍会眼眶泛红。
在成功营救出的6人当中,杨永钦对一名叫李东海的21岁男子印象深刻。
5月14日中午,杨永钦和队员们在一火锅店的废墟中探测到了生命迹象。挖掘出救援通道后,他们发现了被困在二楼楼梯口的李东海。
李东海的两条腿被两块水泥板死死地压在中间,头顶被一块木板压住,楼道两边的墙体已经垮塌,完全靠两块倒立的水泥板支撑。
“我们先把压在他上面的预制板吊开,用电动气垫将楼板扩张出10厘米的空间,再把起重气垫放入空隙中,慢慢地将压在他身上的重物顶起来。”杨永钦说,口述起来不到10秒的过程,他们用了3个多小时。
由于救援难度太大,余震不断,无奈之下,在场的医生建议对李东海实施截肢,被他拒绝。杨永钦说,李东海的父母已经在地震中遇难,如果再失去双腿,他以后的生活可想而知。
用钢筋速断器将钢筋剪断,把水泥板一块块移开,清理砖块,当看到李东海的腿时,杨永钦想到了用洗头液顺着他的大腿往下灌,增强润滑,并将他的鞋从后面割开,减少阻力。
经过20多个小时的努力,被埋69个小时的李东海获救。
【心理复原】
从灾区回来后三个月
不敢关灯睡觉
杨永钦和队员们在汉旺镇参与救援13天,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
“从灾区回来后三个月不敢关灯睡觉,再也不吃方便面了。”4月20日,在中原油田的办公室内,杨永钦这样向河南商报记者描述。
身高约1.9米的杨永钦参与过多次灾害救援,直言救援结束后的心理复原十分艰难,“只能靠自己。”
2011年,杨永钦曾再次回访汉旺,在灾区遗址旁,他仍不敢独自上厕所,生怕有砸下的石块。
杨永钦在装修房子时也更注重防震,“房子要简洁,柜子必须固定。”他说,在家里的卫生间和车上,分别备有一瓶可乐和一瓶雪碧,“如果发生灾害,既可以当水源补充,也能灭火。”
前不久,杨永钦在自己的朋友圈写了一首诗,结尾处写道:我不知道该怀念失去的同袍,还是该赞叹英勇无畏的集体,只知道我脸颊挂满了泪滴,透过泪花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看到了逝者无辜,生者无助,救者无畏,大爱无疆,春回大地。
【安置灾民】
13天为灾民们
设置112处临时安置点
与杨永钦不同,河南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副处长裴宗厂和震害防御中心地震构造室副主任赵显刚是在5月31日抵达灾区的。
当时,二人作为从全国范围内选出的专家,奔赴映秀镇为灾民选择临时安置点。
裴宗厂说,当时灾区仍有余震发生,他们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地图上选点,排除滑坡、下雨、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安置场地是否安全进行判定,还要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活是否便利。
“每天工作不少于12个小时。”裴宗厂说,坐车时他们必须有一人伸出窗外朝上看,提防滚石落下。
除了余震,两人还面临着疫情的威胁,尽管有长袖长裤、防穿刺靴做保护,两人的身上还是起满了红包。
裴宗厂回忆说,自己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根冰棍。“想降降温,解解渴,但……不可能有。”
地图选点、实地考察、安全评定……13天的时间里,两人成功选择出了112个临时安置点,为灾民安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5月4日,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裴宗厂仍有些担忧,“我走访咱们河南的一些农村房屋发现,村民盖的房屋还是不太结实,其实墙厚一点、多用些水泥花不了多少钱。”他说,农居安全关系千万户人家。“下雨被淋湿,不是雨的错,是没带伞,让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有把保护自己不被自然灾害伤害的伞吧。”
记者:河南商报 高鹏 实习生 刘远怀
编辑:河南商报 郭爽
来源: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