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楼市
楼市

“雏鹰护航行动”公益计划为大学生补上“法律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26  浏览次数:18984
核心提示:大学毕业后,三名女大学生经过招聘进入金融服务公司,原本期待着在职场一展宏图的她们,工作20天后被公安机关带走,因她们所在的公司涉嫌合同诈骗,作为员工的她们也将无法免除刑事处罚。    近年来,大学生入职之初、创业之初刑事犯罪时有发生,郑州市几
大学毕业后,三名女大学生经过招聘进入金融服务公司,原本期待着在职场一展宏图的她们,工作20天后被公安机关带走,因她们所在的公司涉嫌合同诈骗,作为员工的她们也将无法免除刑事处罚。
  
  近年来,大学生入职之初、创业之初刑事犯罪时有发生,郑州市几名年轻律师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于3月24日发起“雏鹰护航行动”公益计划,义务为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补上“法律课”。
  
  心痛 三名女大学生涉嫌合同诈骗
  
  小孙、小高、小张,三名女大学生于2017年通过网上的招聘,走进了同一家金融服务公司,当起了业务员。这家公司自称可以为客户办理贷款,跟多家银行都是合作单位,15天内即可帮助客户办理到贷款。
  
  三位大学生怀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期待,走上了工作岗位。入职之初,公司便开始对她们进行“话术”培训,由于缺乏基础的法律知识,她们并不清楚这些言辞背后的法律风险。
  
  实际上,这家公司让业务员招揽客户,在收取客户高额手续费后便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甚至不惜频繁更换办公机构。截至案发时,一共有180多位被害人报案,该公司涉嫌合同诈骗的金额高达500余万元。而这三名女大学生到公司工作了不到20天,只拿了605元工资,便被公安机关带走。
  
  审判过程中,成为被告人的三人忍不住当庭痛哭。
  
  现象 大学生涉刑事犯罪屡有发生
  
  参与该案部分辩护的北京大成(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屈峥很同情三名女大学生的遭遇。屈峥与团队成员郭文瑾、常益华、李童等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初期涉刑事犯罪情况展开了深入的大数据挖掘与检索分析,他们了解到:2016年全国犯罪人数121万余人,其中18~25岁人群占到16万余人,往前推几年,比例也大致相当,这个群体包括在校及初就业的大学生。
  
  被告人李某系某高校在读大学生。2014年至2015年,李某违反国家烟草专卖管理法规,未经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无烟草专卖批发、零售许可证,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制品,通过微信多次向他人销售假冒芙蓉王、利群、黄鹤楼等香烟,销售金额共计49万余元。宣城市宣州区人民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5年6个月,并处罚金15万元。
  
  被告人刘某系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得知中国工商银行有一项针对在校大学本科生的6000元信用贷款,遂在网上发布信息招聘兼职,声称自己是财经大学学生或工商银行工作人员,以完成办卡任务为名,在江西省南昌市等多地欺骗在校大学生办理工商银行卡并给予一定好处费,后刘某利用获取的办卡人银行账户、密码等信息,通过“工银e校园”操作平台获得6000元贷款额度,并通过网上套现平台使用办卡人的贷款额度虚假消费,套取现金。被告人刘某共冒用27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犯罪,犯罪所得16万余元。最终以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5万元。
  
  被告人胡某某自2013年3月份以来,在河南省商丘市某高校上学期间在互联网淘宝网上开设网店,通过网络把未标示药品批准文号的性药销售给他人,销售额16万余元。经该市食药监局认定,该药品为假药。该市睢阳区人民法院以销售假药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元。
  
  项目 义务为大学生补上“法律课”
  
  “高校毕业生犹如雏鹰,还未来得及翱翔天空便已折翼,令人惋惜。”屈峥说,一组组数据刺痛着法律人的神经。24日,屈峥等几位年轻律师发起“雏鹰护航行动”公益计划,义务为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补上“法律课”。
  
  屈峥介绍,今年起,“雏鹰护航行动”将在河南省内各大高校,针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入职、就职、离职等各阶段及在创业过程中的创业前、创业中等各阶段所涉及的刑事犯罪风险及其防范,以“法律公益脱口秀”的形式进行演讲,向在校大学生深入而全面地揭示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如合同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法律风险,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为高校学生顺利创业、就业保驾护航;与此同时,“雏鹰护航行动”还着眼于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日常法律咨询渠道,并已着手策划、研究打造相应的线上产品,拓宽法律服务供给渠道,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使高校毕业生更加系统、全面而便捷地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有效防范刑事法律风险。
  
  大学生就业初期误入歧途,没挣到工资却身陷囹圄,如何才能规避这样的风险?“大学生有时候是不懂辨别对错,有时候是不知触犯法律,初出茅庐,高回报工作需谨慎。”屈峥说,从招聘、入职、辞职等几个环节,都要了解其中的基本法律知识。合同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是大学生最常遇到的入职“陷阱”。

记者:大河报 段伟朵
编辑:河南商报  郭爽
来源:大河报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