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记者丁丰林/文 张琮/摄影
核心提示|早在2000年,我国就确定了8个试点城市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此后政府也不断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倡导和投入,试点城市也不断增多。到去年,全国的试点城市扩大到了46个。但是客观来说,十几年来,全国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在昨日的报道中,大河报记者为您讲述了走进焦作沁阳市东沁阳村后的所见所闻。在许多城市里都没能很好实现的垃圾分类,是怎样在这个村庄里实现的呢?这个村庄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开始了垃圾分类处理,又是怎样在半年时间内实现了村民们的高度自觉呢?
1
一年填满两亩多的农田垃圾问题触动第一书记
“长100米,宽15米,高4米多的坑,一年就填满了。”直至今日,东沁阳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东风回忆起2015年村子挖坑埋垃圾的事情,仍不住地叹息:“这些都是可耕地啊,填了垃圾,就种不了庄稼了!”
也是在2015年,张发军来到了东沁阳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平时在城市里上班,他从没想到现在农村的垃圾问题会这么严重。“街上到处是塑料袋,动不动就堆成一个垃圾堆。”而填埋垃圾对耕地的消耗,更让张发军触动,但是该怎样解决村里的垃圾问题,张发军和王东风都没有办法。直到2017年的7月份,张发军接触到了酵素制作。
“当时有一个公益组织来村里宣传垃圾分类,教大家制作酵素。酵素都是用果皮菜叶发酵成的,这东西可以当洗涤剂用,能刷锅洗碗、洗脸、洗手、冲厕所,既能变废为宝,又能处理垃圾,而且酵素产品有开发利用的空间,将来如果能形成产业,还可以给村民增收。”张发军提出的想法,得到了村两委的支持。由于缺少技术支持,他们联系了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酵素分会,取得了技术指导。没有启动资金,张发军通过公益组织争取到了五万多元,村里用这些钱购买了发酵用的大桶、红糖,还有劳保用品和三轮车,同时又成立了“东沁阳村零污染村庄建设工作组”。
2
动员村民做酵素垃圾分类水到渠成
“农村人的生活非常随性,如果直接要求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很难推广。我们想的办法是通过制作酵素来引导大家。”张发军说,酵素本身是有用的,村民能得到实惠,就有了动力。同时制作酵素需要果皮菜叶,村民自然就会对垃圾进行分类。
公益组织也派来了五名大学生志愿者到村里,他们每天晚上召集村民集中观看环保宣传片,教大家怎样制作酵素、怎样用酵素制作手工皂,怎样给垃圾分类。“从简单的入手,最开始只进行干湿分类,之后再细化,把塑料袋单独分出来。关键是让大家接受这个理念,大家认可之后,垃圾分类就是举手之劳。”张发军说。
大学生志愿者在村里只待了十天时间,剩下的工作,都是村里的义工在做。村里组织了30名义工,分片包户进行入户宣传,面对面讲解、演示垃圾分类、净塑及环保酵素的制作,村民武丽霞是最早的义工之一。
“最开始也有人说闲话,说你这么热心,是想当村干部了?还有人说,你弄这有啥意思?又不给你一分钱,还不如在家歇会儿呢。”武丽霞说,最开始她也有点抹不开面子,都是晚上悄悄去串门,后来大家都接受了,也没人说啥了。
运行两个多月后,村民们的认可度和自觉性明显提高。随着村民之间的相互感染,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多个垃圾桶,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有些分得不够细,义工们还会进行二次分类。对于不愿意制作环保酵素的村民,村里由各组义工负责将分类好的厨余垃圾统一回收,在村委会集体制作环保酵素,目前已经累计制作酵素30余吨。
3
垃圾减量达七成住建、环保部门都表示支持
东沁阳村的垃圾分类已进行了半年多,但是一直都是自己埋头悄悄做。昨日,大河报对东沁阳村的第一篇报道刊发后,引起了沁阳市环保局和住建局的重视,两个部门都对东沁阳村的做法表示赞赏和支持。沁阳市环保局的赵云龙局长昨日向记者表示,东沁阳村的做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垃圾分类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对农村环境的改善有非常大的作用。虽然客观上不可能达到零排放或者零污染,但这可以作为他们的一个目标。”
沁阳市住建局分管着全市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昨日下午,该局副局长王崇还专门带队来到东沁阳村调研。王崇告诉记者,目前沁阳全市有300多个行政村,在农村垃圾处理方面,能够做到日清理、日收集和日转运。但是怎样处理这些垃圾,还缺少办法。目前采用的处理方式都是填埋,这不光是带来了污染,还造成了国土资源浪费。“东沁阳村推行垃圾分类,最大的意义在于垃圾减量。从东沁阳村的情况来看,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后,垃圾总量能减少70%左右。”王崇说。
虽然东沁阳村的垃圾分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事实上他们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在分类后积攒的大量塑料袋和有毒害的垃圾,还堆在收纳点没有处理办法。义工凭借责任和热情进行垃圾的收集分类工作,又能否持久?村里自制的酵素又该怎样才能形成产业,产生经济效益?明天,大河报将继续为您推出第三篇报道。
来源:大河报
编辑:河南商报 孙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