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处理产业变成朝阳产业,不能让政府“唱独角戏”,还需企业加入和全体社会成员参与。
最近,一则《中国拒绝“洋垃圾”,欧美国家“凌乱”了》的消息不胫而走。报道称,中国从2018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废塑料等24类固体废物入境。这一禁令的出台,让西方不少“洋垃圾”出口国倍感“压力山大”,有的国家甚至出现垃圾堆积如山的窘况。
面对中国的强势表态,国外的一些垃圾回收企业开始寻找“接盘侠”,把目光投向马来西亚等垃圾回收产业尚不成熟的东南亚国家。但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却保持清醒,他们认为,中国的禁令既是压力,也是机遇,将迫使那些“洋垃圾”出口国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一场垃圾回收革命的号角或将吹响。
我国每年大约进口4000万吨固体废物。对“洋垃圾”坚决说不,正是我国环保意识提升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表现,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在环境治理上的坚定决心。过去,这些质劣价低的“洋垃圾”入境中国后,往往成为不少“小、散、乱、污”企业的加工原料,从而严重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将这些“洋垃圾”拒之门外,不仅有利于减轻我国与日俱增的垃圾处理压力,而且还会倒逼这些输出国优化产业升级,对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将起到促进作用。比如,美国的一些企业不惜高价启用人工智能来完成垃圾分拣,澳大利亚则痛定思痛,探索“再回收、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
将“洋垃圾”堵在国门之外,是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一些国家的应对举措或可为我们提供些许经验。然而,要实现对国内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破解“垃圾围城”“垃圾围村”难题,仅靠对“洋垃圾”围追堵截显然不够,如何使国内的“土垃圾”变废为宝至关重要。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一说法即是指对垃圾的再回收利用,一方面要让垃圾有“家”可归,做好分拣和回收,另一方面还要让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使垃圾变成“城市矿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近日,我省公布了2017年“抓好城市垃圾处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全省设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8.74%”“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7%”,不俗成绩是我省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的有力佐证。然而,让垃圾有个好去处,让垃圾处理产业变成朝阳产业,不能让政府“唱独角戏”,还需企业加入和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如此,山清水秀、城美人和的美好愿景才能化为现实。
作者:冯军福
编辑:河南商报赵琦
来源: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