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金三银四”的求职旺季,位于中原腹地河南的优佳智培迎来了又一批新学员。
在人形机器人已开始进厂打工的当下,国内庞大的制造业,作为就业的重要“蓄水池”,仍面临着技术人才缺口——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逼近3000万,缺口率达48%。
一场席卷全国的“人才荒”,正在倒逼一场产业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作为职业教育机构,优佳智培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速打造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高地,悄然构建起人才培育与产业升级的双向通道。

【产业升级下的人才需求之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行业、新赛道纷纷涌现,传统产业也长出了新枝丫。
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随之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愿意投身制造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宁愿送外卖、跑快递、开网约车,也不愿意进工厂做技工。
根据人社部、工信部、教育部公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统计,预计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将达48%,技能型人才供应将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这些人才的缺口要怎么填?怎么才能更好满足企业的需求?
早在2021年,优佳教育集团总裁郭念振,就捕捉到了人才需求之变。
据他介绍,优佳智培2021年成立之初,便确立了以科技驱动技能人才生态链发展的经营理念。“我们认识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是一个大趋势,传统单一技能的蓝领和白领,已经不能满足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下的企业人才需求。也可以说,当下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甚至是以天来论的。”
在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对流水线上工人的需求量少了,但对于技术技能复合型产业工人需求量在激增。
在郭念振的描述中,如今企业喜欢的技能人才,要能够自如应对自动化车间里各种人机交互场景,操控机器人精密定位、快速分拣;要能够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出适用不同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能跟得上潮流甚至引领潮流的技能人才,才是助推中国制造迈向智造的“新质生产力”。

【订单式培养破解产教“两张皮”】
在郑州航空港区,优佳智培的实训基地里,28岁的学员张磊(化名)正在埋头调试工业视觉系统。
这位机械专业毕业生,经历了三个月“理论-项目-实战”的淬炼,如今已能独立完成工业视觉系统的参数优化。“过去在生产线只会按按钮,现在,我也能读懂设备的语言了。”
他的蜕变,也彰显了优佳智培的核心优势之一,重视学员的实操训练。
据郭念振介绍,作为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的教育机构,优佳智培不仅拥有一支由双师型师资团队组成的教学力量,还采用“30%理论+70%实操”的教学方式,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核心自动化技能。
优佳智培通过小班制授课、一人一配盘、一人一电脑的教学模式,让学员在学习自动化运维、工业机器人、工业视觉、西门子PLC等多个紧跟行业前沿的课程时,能够在AI仿真模拟与真机设备的双重支持下,获得丰富的实操体验。
此外,优佳智培还与多家“灯塔工厂”和智能制造知名工厂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创新性地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来培养最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优佳智培会根据小米、富士康、宁德时代等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和培训课程,确保学员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订单式培养,也是我们区别于高效的核心优势之一”,郭念振说,优佳智培致力于培育出高端技术人才,所有课程开发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上个月,企业设备调整或对某方面有新要求,我们的课程下个月就能优化,非常灵活。大学的课程,不可能依照市场变化,那么快改进。”
事实证明,这样的培训方式,让企业“用人更精准”,也真正破解了产教“两张皮”。

【做全产业链服务商,为中国智造提供“河南解法”】
在打造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新标杆的同时,优佳教育集团也利用自身优势,服务于制造业企业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据郭念振介绍,聚焦智能制造领域,优佳教育集团围绕职业教育与培训、技术人力资源服务、自动化技术服务、产教融合、创业服务五大领域,为政府和院校、企业客户和技能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产品及服务,致力于成为一流的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服务商。
2024年,优佳教育集团下属的永盛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团队,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将宁德时代原宝马车用电池的两条产线,改造为国内某新能源汽车电池专用生产线。
据优佳教育集团总经理朱志扬介绍,这条采用电池倒装技术的产线,对装配线的要求很高,在优化倍速链流水线的同时,还要对软件控制系统进行调整并精简程序。
在河南,永盛达也为三全、白象等知名传统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服务。
朱志扬说,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受生产环境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在加速转型升级。“跟新能源行业、3C行业不一样,这些企业要一点点去尝试改变,不能够迅速复制。比如,馅饼的厚度测量、馄炖装盒等,有了智能化设备,就不需要靠人工来操作了。”
在他看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大趋势,机器替代人也是大趋势。“我们所做的智能化改造,可能会让一些人失去工作,想想也很矛盾。但时代已经来了。即使我们不做这件事情,也会有其他人去做。”
在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中,郭念振希望,优佳智培能够用技术打破设备壁垒,用创新弥合产教鸿沟,让更多年轻人从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成长为智能工厂的“指挥官”,为中国智造的跨越提供“河南解法”。“通过教育加产业双轮驱动,在智能制造领域,构建一个从人才培养到技术服务的全生态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