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健康

电子烟不穿校服就能买?河北校服新政筑牢学生健康防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3-27  浏览次数:1653
核心提示:近日,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央媒报道,多地学生不穿校服就能轻易买到电子烟,严重影响学生健康,引发社会各界关注。长期以来,校服被视为学生的第二皮肤,是学生身份的象征,关联校园安全,演变为承载美育功能的重要载体,见证着中国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此次事件,让家长
近日,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央媒报道,多地学生不穿校服就能轻易买到电子烟,严重影响学生健康,引发社会各界关注。长期以来,校服被视为学生的“第二皮肤”,是学生身份的象征,关联校园安全,演变为承载美育功能的重要载体,见证着中国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此次事件,让家长重新重视起校服所承载的集体标识性作用。

图片1

美育载体多重功能:从身份标识到社会治理
在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其中也包括电子烟。央视新闻报道,记者在上海、广东、湖南等地调查过程中,一些中学生告诉记者,同学当中吸果味电子烟的很多。只要不穿校服,在很多销售场所都能轻易买到电子烟,甚至是调味电子烟。一些中学生从接触这种水果味道的电子烟开始,慢慢开始吸普通香烟。这一乱象不仅引发家长对电子烟监管的强烈抗议,更让社会重新审视校服作为“学生身份标识”的基础功能。

长期以来,校服被视为校园美育的载体和集体认同的象征,其统一性本应成为保护学生的“防火墙”。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校服实际管理中的漏洞:当校服穿戴不强制、不普遍时,学生身份辨识度下降,社会监管难度加大。江苏省某学校家委会成员王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校服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更是社会识别未成年人的重要标志。缺失这一标识,相当于为不良商家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背景下,河北省教育厅与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5年3月初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革提升校服管理的规范性与功能性。《意见》明确校服采购需获得80%以上家长书面同意,将校服选用权交还家庭与学校共同决策,既保障学生自主性,又通过民主程序强化集体认同。同时,规定小学六年级、初三、高三学生不得更换校服,避免频繁更替导致身份标识弱化,进一步在社会层面将校服转化为“稳定性身份符号”。

校服争议本质上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程度的试金石。校服管理不是小事,它关乎教育公平、学生健康和社会责任。我们既要严防电子烟这样的“有形威胁”,更要通过校服传递“无形的价值观”。

新政执行差异背后:平衡公平与安全的教育
自河北省发布《意见》以来,各地的校服采购呈现分化态势。以石家庄为例,长安区率先落实新规,通过公开招标、家委会等机制重启采购,解决了校服“真空期”问题;而其他几个区仍因各种原因处于停滞状态。校服缺失背后,既反映出基层对教育反腐工作的谨慎态度,也暴露出校服管理政策在落地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了避免教育领域的反腐败风险,简单粗暴地选择“一刀切”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就好比“倒掉洗澡水时连同孩子一起泼出去”,这种做法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对校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石。缩小美育资源差距,校服是很好的切入点,提升校服质量水平,让孩子们拥有一件得体、美观的校服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校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外观,有助于建立一种团结和互助的校园文化,减少因服装差异而引起的社交压力或攀比心理,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事实上,学生可以在整个学年或更长时间内重复使用校服,校服的价格相对亲民,相对于购买大量日常服装来说更经济实惠。同时,学校在选择校服供应商时,通常会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把关,确保校服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因此校服的耐用性也较强。

另一方面,由于校服所承载的集体标识性,它能有效区分社会人员与学生群体,从而确保学生在校园内外的人身安全,进一步让家长和学生更加安心。尤其是此次电子烟事件,让更多的家长注意到学校统一校服的这层深意。在一些尚未订购校服的学校,家长甚至自发组织起来,寻求购买统一的班服,只为确保孩子健康安全。河北新政的“自愿原则”本意是柔性管理,但电子烟事件表明,校服的集体标识功能需要更强制度保障。

当不穿校服已经威胁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当购买班服已经成为家长的呼声,当部分区域率先落实河北省级新规,当“校服新政”十周年见证校服从规范管理到美育浸润,石家庄各区应该顺势而为,确保校服管理政策的科学有效执行,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牢防线。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