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二十多天,巴奴创始人杜中兵的日子一定不好过。
因“劝月薪5000以下年轻人少吃火锅,延迟满足,把钱花在自己成长上”的言论,杜中兵及其创立的品牌巴奴毛肚火锅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位以“产品主义”出圈的餐饮老兵,因其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励志的创业故事,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都被众多餐饮人视为行业标杆。但这一次,他因为偏激的言论,被众多网友贴上“傲慢”“爹味说教”的标签,并成功“喜提”热搜。杜中兵其人,如同他打造的巴奴火锅一般,始终在争议与坚守中寻求平衡。
【1】
杜中兵冤吗?毫无疑问,不冤。对于任何一个消费品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顾客才是上帝。
面对争议,杜中兵起初试图解释:“年轻人应该延迟一下满足,把钱花在自己的成长上。”然而,公众并不买账。直到3月3日,他发布反思视频,坦言自己陷入了“爹味说教”的误区。
“作为父亲,我习惯了单向输出,却忘了年轻人需要的是共情而非管教。” 这一道歉虽显迟滞,却揭示了传统企业家与年轻消费者之间的认知鸿沟——当杜中兵以“过来人”姿态强调“延迟满足”时,年轻人听到的却是居高临下的说教。
争议背后,更深层的是巴奴长期面临的定价矛盾。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巴奴目前的人均消费约为132.59元。 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 海底捞 、凑凑、怂重庆火锅的人均消费分别为97.4元、110元、120.1元。杜中兵曾直言:“降价到150元以下,餐桌上的东西就不是我想要的了。”这种对“高品质”的执念,既让巴奴在消费升级浪潮中脱颖而出,也使其在性价比主导的当下显得格格不入。
【2】
杜中兵对产品的偏执,成就了巴奴,也曾让其多次站在舆论中心被外界审视,但杜中兵却依旧对产品标准保持着近乎严苛的坚持。
这种近乎顽固的坚持,源于杜中兵的“产品主义”哲学。他斥资1.5亿元打造中央厨房,提出“能冷鲜不冷冻,能天然不添加、能当天不隔夜”的第三代供应链理念;为追求更安全、口感更好的毛肚,他率先在业内采用成本更高的木瓜蛋白酶嫩化技术;为了保障原材料的品质,他坚持将底料厂设在重庆。这些投入体现在消费端,就是居高不下的价格。但消费者往往只看到价格标签,却难感知隐性成本。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举措确实提升了食材的品质,但也推高了成本。当消费者质疑巴奴越来越贵的同时,杜中兵看到的却是如何寻找更加优质的食材,而非定价问题。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暴露出的是杜中兵的理想主义与市场现实的冲突。
【3】
杜中兵不冤吗?某种程度上来说,冤。
火锅市场上高价位的火锅比比皆是——人均消费超300元的甲鱼火锅、主打和牛与海鲜的“高端”品牌并不鲜见,甚至部分日式寿喜烧、港式花胶鸡火锅的客单价也远超巴奴。究其原因,高端火锅的市场需求一直存在。
即便是以海底捞、凑凑、捞王为代表的中端火锅,客单价也大多在120元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杜中兵的言论确实没有问题——火锅行业的价格确实越来越贵了。
但问题在于,杜中兵不应该用“月薪五千不要吃巴奴”“年轻人要延迟满足,少吃火锅”这样的言论直接劝诫消费者 ,尤其是年轻人。正如他在道歉视频中提到的,这样做“爹味”太足了。
不过,在“爹味”的另一面,杜中兵也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2023年,巴奴“超岛事件”。杜中兵对超岛门店此前售出的13451份羊肉卷进行赔付,赔付总金额超800万元。
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杜中兵也经常伸出援手。西藏日喀则发生6.8级地震灾害,第一时间捐赠100万元款物捐助灾区;2021年郑州洪灾,巴奴除捐款500万元外,还开放了受灾地区各门店,为受灾居民提供应急避难场所。
概括起来讲,杜中兵这个人,虽然爹味很足,但是出了事情不甩锅,真赔钱;社会有需要勇于承担责任,真帮助。
自媒体“半佛仙人”将杜中兵比喻为“大哥”:大哥人不坏,真性情,但大哥那个嘴真就是充满爹味,总想教育你,你肯定嫌他话多,平时相处不那么舒服,但有事儿真的上,该掏钱的时候绝不含糊。
【4】
杜中兵是一个矛盾体:他是敢于挑战行业潜规则的革新者,也是固执于自我逻辑的“大家长”;他打造了一个以品质著称的品牌,却因缺乏共情陷入舆论泥潭。他的故事,既是中国餐饮业升级的缩影,也映射出传统企业家在新时代的适应困境。
正如他在道歉视频中所言:“我要和年轻人一起成长。”若杜中兵能真正放下“爹味”,在品质与价格、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新平衡,巴奴或许能走出争议,成为穿越周期的品牌。毕竟,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高价,而是傲慢;市场需要的也非廉价,而是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