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10月,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四年级学生宋彪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获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获得大赛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尔奖。本月5日,宋彪又获得了“江苏大工匠”称号,同时被认定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见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当下,一方面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为什么?因为结构性人才短缺比较突出。如今知识型人才严重饱和,而技能型人才十分难找。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培养更多“大工匠”。
但培养工匠,不只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还要激发人才的热情,给人才以动力,除了用好技能人才以外,还要搭建更多舞台,让技能人才展示技能,对优胜者颁布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激励更多人去学习技能,而不是拼命挤“仕途”,以畸形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等误导年轻人。开展广泛的、经常性的、制度性的技能大赛,就能掀起技能学习追赶的热潮,提升技能人才的价值和社会认同感,才能吸引更多人学习技能,钻研技术,成长起无数“大工匠”,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河南日报记者李冰洁
编辑:河南商报赵琦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