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0日,阿里巴巴发布的打假年报显示:2017年,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秒杀;在与阿里合作权利人数目增长17%的背景下,整体知识产权投诉量下降42%;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见1月11日《成都商报》)
马云曾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阿里巴巴的这份打假年报,展示着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整个国家打假成绩单的一部分。只是,“天下无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假货的惩戒力度严重不够。大数据只能发现假货,无法有效打击假货,据说制假售假线索提交地方执法部门后,能破案的仅十分之一,破案后被判的不到百分之一,判的也大多都是缓刑。可见,电商平台与执法部门的无缝对接强强联手,是打击假货最关键的力量。阿里巴巴与全国20余家各级工商、质检、食药监及公安等执法机关签署了共治协议,企业有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政府部门有调查执法的权力,这样的政企互动,才能让大数据打假与执法打假有机结合,对假冒伪劣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企业晒出打假年报,向社会公开了打假成绩,也向全社会公开了自己的打假承诺。打假,关键在于真打。电商平台公开打假年报,应该成为一种硬性要求,大家互相比拼,拿数据说话。各地相关执法部门,同样该有一份打假年报,具体做了些什么,又做成了什么,都该拿出来晒一晒。这样,才能对负有打假责任的执法部门和平台企业,形成有效约束。
作者:河南日报记者舒圣祥编辑:河南商报赵琦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