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吉林长春市委组织部,上百份报告摞成“山”。该市15个区县级单位班子成员的工作报告都在这里,每份报告后都有组织部门给出的考核评语,其中不乏犀利之语:“某某,精神状态滑坡,不能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工作上,建议区委书记约谈”……去年以来,根据季度考核及年度考核结果,长春市先后调整干部17批次,涉及346人,其中提拔170人,调整81人,免职95人。(见1月10日《人民日报》)
要保持身体健康,定期做体检十分重要,而体检报告之后所附的医嘱,往往让人极其重视。其实,针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状况进行的年度考核、季度考核,也是一种特殊的“健康体检”。惜乎这种“体检报告”后面的“医嘱”,谈成绩、作正面评价的多,说问题、深刻剖析提出警示的少,特别是像长春市委组织部这样入木三分写出“麻辣评语”的更是需要多一些、再多一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缺点,如果稍不注意,一眚亦可掩大德。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如此,放纵小缺点小问题的结果,只能是小裂缝撕成大缺口,给个人、家庭乃至党的事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常态化“健康体检”中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进行矫治,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年度、季度考核这些“特殊体检”不敢说、不愿说、不细说干部身上存在的缺点、不足,未能从源头上消除问题隐患,这样的体检现实意义也就会大打折扣。
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干部考核评语不能只放“糖”,尝起来甜甜蜜蜜,看起来花团锦簇,听起来莺歌燕舞,最终较起真来却啥都不是。年度考核和季度考核,首先要“考”出“优”、“核”出“实”,对能干善干乐干者予以褒扬,推向更重要岗位。同时也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考核评语中视不同情况,放“盐”、放“辣椒”、放“苦口良药”,帮助每个考核对象省身修己改过自新。对懈怠者、庸碌者、能力低下者、不在状态者更要当头棒喝,不让尸位素餐者贻误事业耽搁发展。
好好先生挂帅、处处抹蜜的“糖”式考核要不得,但愿更多地方能借鉴长春市在干部考核方面的做法,多下些让人真正红脸出汗、洗澡治病的“麻辣评语”,综合运用考核成果,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让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们失去市场,让真正愿干、能干、会干的干部脱颖而出。
作者:河南日报记者张培元编辑:河南商报赵琦
来源:河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