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食圈
美食圈

《千年一鱼》连载 | 一场3万年前的聚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17  浏览次数:15681
核心提示:2024年3月25日,豫菜高质量发展暨阿五创办20周年活动于郑州圆满举办。在现场数百位国内外文化界、餐饮界专家和企业家的见证下,一本关于黄河鲤鱼和豫菜文化的书籍《千年一鱼》正式发布。全书洋洋洒洒十万字,勾勒了上万年的鲤鱼文化史和豫菜发展史。这是中华
2024年3月25日,豫菜高质量发展暨阿五创办20周年活动于郑州圆满举办。在现场数百位国内外文化界、餐饮界专家和企业家的见证下,一本关于黄河鲤鱼和豫菜文化的书籍《千年一鱼》正式发布。

图片1

全书洋洋洒洒十万字,勾勒了上万年的鲤鱼文化史和豫菜发展史。这是中华餐饮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阐述鲤鱼文化的专著,填补了鲤鱼文化没有系统阐述的空白,对于鲤鱼文化体系打造、黄河鲤鱼头牌回归以及豫菜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即日起,阿五公众号将对本书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图片2

第一章   鱼图腾

这是一间与众不同的办公室——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繁华的金水路上,阳光穿窗而过,视野极佳。

虽是办公室,但这里更像一个关于饮食文化的小型博物馆。办公桌对面,有满满一桌让人垂涎欲滴的“硬菜”:青菜碧绿油亮,仿佛还带着清晨的露水;肘子色泽饱满,看上去软糯可口;桌子正中的红烧黄河鲤鱼仿佛“滋滋”冒着热气……可走近一看才发现,这些菜全是石雕。餐桌旁边则是各种各样的鱼饰品和摆件,有古老的鱼图案的拓片、双鱼铜镜、木雕鲤鱼、唐三彩的鲤鱼装饰品……

图片3

这些藏品的主人,正是樊胜武——阿五黄河大鲤鱼(以下简称阿五)的创始人。

几十年间,一直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樊胜武沿着时间的长河不停地拾取着鲤鱼文化的碎片。这个对鲤鱼有着特殊情感的人,最终将这些碎片拼成了他的鲤鱼图腾。而那股牵引着他的力量,便是精神“自我”和饮食“本我”的深度结合。那曾被远古先民崇拜的鱼图腾,也跨越了时间的界限,蜕变成了阿五的图腾。

看着眼前的“玉盘珍馐”和精美的鱼饰,我的脑海浮现出了那场与鱼密切相关的3万年前的一次聚餐。

第一节   鱼龙之变

在北京周口店的一场聚落聚餐中,远古先民们吃了一条80厘米长的鱼。吃完后,有人将草鱼眶上骨、兽牙、石珠等涂成红色做成了一条红色的项链。日出日落,沧海桑田。很多东西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但是这条红色的项链,却跨越重重阻碍,来到了我们面前。这条有着草鱼眶上骨装饰的项链,是旧石器时代留给我们的最早的鱼图腾印记。

一场3万年前的聚餐

时间回到 3 万年前。

在北京周口店的先民,吃到了一顿美味的餐食。这顿饭应该很丰盛,因为有一条长约 80 厘米的鱼。吃完饭后,有那么点闲暇时光,一位先民细心地将草鱼眶上骨、兽牙、石珠等用赭石颜料涂成了红色,做成了好看的项链。

日出日落,沧海桑田。人类进化了,聚落消失了,很多东西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条红色的项链,也被尘埃掩埋,静静地等待着重见天日。

1930 年,中国学者发现了这处遗址。在后来的发掘中,他们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大量的生活用品,包括这条红色项链。这处遗址就是著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他们还发现了鲤科动物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这说明山顶洞人已能熟练捕捞水生动物。

而这条带有草鱼眶上骨装饰的美丽饰品,也证明山顶洞人开始追寻鱼在食用价值之外的审美价值。在他们的世界里,鱼已经不仅是果腹的食物了,还是构成精神世界的神秘意象之一。

图片4
远古先民把鱼骨作为最早的饰物之一,是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寄托着受惠于大自然、同化于大自然的祈望。

鱼一旦超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鱼文化便开始形成了。

远古先民的选择

图腾是什么?

它是一个群体的标志,是被授予精神内涵的事物,是这个群体共同信奉的精神品格特征。

不仅在古中国,在其他古文明的发源地,都能找到鱼图腾的印记。

著名民俗学家、鱼文化专家陶思炎先生在《中国鱼文化》一书中系统探讨过中国的鱼文化,认为中国的鱼文化发轫于旧石器时期,在5万至 1.5万年以前或是更早,鱼类就已成为中华大地远古先民有意识有心智的劳动实践和艺术想象的对象,并寄托着人们融合自然、联结生死、壮大族群的信仰观。

在史前时期的前期,鱼是先民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粗陋的渔猎工具和鱼骨装饰随之出现;后期,随着鱼镖、鱼钩、渔网、渔舟等工具大量出现,各类鱼图案也作为信仰与崇拜的象征,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与之密切相关的鱼图腾崇拜及有关的民俗,又构成了原始社群文化的重要方面。

图片5

在磁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处发现的多种捕鱼工具和各类质料与形态的鱼图案,就是最好的佐证。中国的鱼文化迎来了一个早期的发展高峰。

商周时期的鼎、盘等青铜礼器和餐具上出现了鱼形铭文和鱼饰,玉石鱼雕几乎成了当时贵族必备的随葬品。春秋至秦汉时期,鱼纹和鱼饰出现在了漆器、帛画、木雕、兵器、壁画、画像砖石等上,衍生出了“鱼龙曼延”这一杂耍表演节目。

隋唐至宋辽时期,朝礼国律、婚丧民俗、金银饰物、建筑构件等方面,均可见鱼的身影。其中,尤以唐代为盛。而自唐代以后,鱼文化开始走向民众,出现在砖雕、建筑装饰、家具图样、瓷器、织物、歌舞、故事、剪纸等中,在民俗文化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