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在针对学生用品、童车、儿童及婴幼儿服装、校服、书包等产品的抽样检测中,检出不合格校服样品11批次;检出不合格书包样品15批次。
6月19日,四川省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对62种产品开展了产品质量市级监督抽查。其中,抽查校服产品30批次。对所抽产品的纤维成分含量、附件要求等项目进行了检验,检出2批次产品质量不合格,不合格发现率为6.7%。不合格项目为纤维成分含量、附件要求。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强调,不合格产品上的附件脱落后容易被小孩误吞,导致哽咽窒息。此外,还有一些产品上的附件存在锐利尖端或边缘,在穿着或使用的过程中,类似的附件存在刺伤、划破小孩皮肤甚至眼睛等潜在危险。绳带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使小孩因无意识的缠绕或意外的钩挂,产生勒杀窒息危险;胸部、腰部及其他部位过长的绳带,在小孩玩耍过程中可能因意外的钩挂造成小孩的身体伤害。
当今社会,学生的健康安全无疑是每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话题。校服作为学生日常穿着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部分校服等产品质量检查不合格,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质量问题,更是一次对学生健康安全的严重挑战。
校服被形象地称为中小学生的“第二层皮肤”,早在2015年,国家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校服采购、质量检测等多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在校服质量检测方面,提出了“双送检”制度,确保校服质量安全。
《意见》强调加强校服采购管理,要求各地要建立本地区校服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各地质监部门定期向同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校服生产企业名单,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明确采购单位不得向其采购校服。学校、相关部门和机构工作人员在校服采购过程中,未履行职责,存在违反程序、收取回扣、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由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处理;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近些年,我国加大校服监管工作,已基本覆盖正规校服采购各个环节。然而,部分商家在利益驱使下仍然销售高仿校服。仿冒校服绕过监督环节,处于市场黑洞区,缺乏监管。除此之外,仿冒校服产品无水洗标、无生产企业信息、无执行标准、无合格证。存在如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pH值等重要指标不合格,从外观上一般消费者很难辨别,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聚焦校服,并针对“仿冒校服”建言。杨朝明建议,把好校服质量关,需要相关部门加强联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校服等违法行为,切实保证中小学生能穿上安全健康的好校服。“学生健康安全无小事”。宋亚平建议,在曾出现过假冒伪劣校服的地区,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相关法律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公众积极举报制售假冒伪劣校服等违法违规行为,引导校服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来源:浙江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