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有3000多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文明史中具有发端和母体地位。建设文化强国,河南理应有更大的责任和担当。
以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严格阵地管理,特别是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力、监督力和把控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阵地的话语权、管理权和领导权,使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平台清朗起来。加强文艺文化创作,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春风化雨般浸润到各行各业,使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相交相融相合。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严格的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机制,注重预防与惩治、督导与问责、长效与常态,促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担当文化强国的河南使命,需要各个系统、层面、领域共同落实。当前意识形态的核心工作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各地应以“我来唠唠十九大”活动为载体,县乡村联动,道德讲堂、文化广场、文化墙、乡村小广播、频道等载体并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干部、社区居民、乡镇群众、职工、教师、医生、学生、企业员工等,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和对2018年民生实事的建议。这些举措将会开启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新热潮,开创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新境界,真正实现干部群众学习十九大精神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入脑入心、真学真做。
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包括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决定了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因、时代呈现、发展方向。河南要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依托,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养成、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等七大行动,精心组织、创新载体、形成实效,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各地应以机关守敬业之礼、农村守忠孝之礼、社区守友善之礼、家庭守慈爱之礼、学校守尚德之礼、企业守诚信之礼、交通守恭让之礼的“七守”规范为抓手,探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子。建设中华文化教育基地、家训文化馆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训基地,教育干部群众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示范线路,带动周边乡镇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内涵;选择产业基础、环境基础、干群基础较好的试点村,开展创建“富裕宜居、文明守法示范村”活动。通过这些举措,政风、作风、行风,乡风、民风和家风将得到显著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将大大提升。
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因此,满足群众对美好文化文艺生活的向往是当前河南群众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用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政策。通过形式、载体创新,推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时代化大众化文艺化。在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让群众自编文艺节目进行展演,开展十九大精神“百姓讲演”活动,发动民间高手创作编排以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曲艺节目,用群众自己的语言和表现形式,让十九大精神在基层群众中入心入脑,使群众文化“接天立地”。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广泛的调查问卷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大投入、建立机制,经常性开展送图书、电影、戏曲、文艺、科技下乡活动。丰富文化站文化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真正以文化生活的丰富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群众文化“以需落地”。
第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发展文化创意经济、展会经济、文化演艺、文化旅游经济、网络文化创意创业、文化产业研发孵化等文化产业,让群众文化“义利兼顾”。
作者:漯河市临颍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编辑:河南商报赵琦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