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日前公布了2017年度通过备案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名单,河南省新增30家。其中,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数量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全国第4位;新增国家众创空间24家,数量居全国第9位,是上年新增数量的3倍。截至目前,全省国家级孵化载体数量达到80家。(据1月8日《大河报》报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经济新常态下,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强省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我省国家级孵化载体去年新增30家、总数量达到80家,既是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绩单,更为“第一动力”的不断壮大提供着强力支撑。
种子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需要阳光和雨露。“双创”的种子播下后,孵化器、众创空间就是其茁壮成长的阳光和雨露。无论是创业还是创新,起步阶段将面临办公场地、设备、资金等方面的困扰。孵化器不但为他们提供研发、生产和资本的帮助以及商业和法律等方面的指导,从而降低创业风险,提高企业成活率,而且还可以用股权投资等方式来获取收益。孵化器与孵化企业之间的利益与风险捆绑模式,无疑增加了创业创新的成功率。
伴随着一个个小公司从孵化器破土而出,成为科技大公司,孵化器在世界风生水起。从1987年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诞生至今,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我国的孵化器都已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培育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载体,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源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抓手。目前,我省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数量达到325家,实现了全省18个省辖市、21家省级高新区全覆盖,累计上市(挂牌)企业181家,提供就业岗位19万个,有效知识产权14674项,进入创新、创业、就业的良性循环。
与时俱进,前程远大。如今,“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孵化器也迭代更新,进入了孵化、投资、管理于一体化的3.0版,在创业创新中的作用越发凸显。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差距;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创新资源不足,创新平台不够多,创新体制机制不够活……解决我省创新发展的短板,离不开3.0版孵化器的打造。
用好孵化器,“第一动力”足。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双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让创业创新天地宽,为我省孵化器开启了加速发展的“窗口”。建好孵化器3.0版,我省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将日趋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更加细分,要素更加集成融合,生态更加开放融通,迈向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的奋斗脚步将更加铿锵有力。
本报评论员丁新伟 河南商报编辑 赵琦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