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市
地市

西峡县:农民扛起传承“红色文化”大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06  浏览次数:10303
核心提示:4月3日,南阳市西峡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进行着一场“特殊”的缅怀。五里桥镇封湾村农民刘党强从家里拿出了20多件抗日战争时期的军功章、大刀、手雷、像章等革命文物,现场宣讲“红色文化”,让更多的西峡人了解身边的革命故事。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陈思远 马春歌

4月3日,南阳市西峡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进行着一场“特殊”的缅怀。五里桥镇封湾村农民刘党强从家里拿出了20多件抗日战争时期的军功章、大刀、手雷、像章等革命文物,现场宣讲“红色文化”,让更多的西峡人了解身边的革命故事。

“老一辈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一定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更多的年轻人用好这一宝藏,讲好革命故事!”刘党强激动地说。


(图为刘克强(左三)带领大家重温峥嵘岁月)

今年57岁的刘党强出生在红色革命家庭,在祖辈的耳濡目染下,刘党强从小对革命英雄人物很崇拜,他10岁上山放牛起就关注西峡口抗战,20多岁时,便萌生把当地军民打鬼子的故事及战争遗物等进行收集整理的想法。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痴心收集革命文物,一有时间就深入西峡口抗战爆发地丁河、重阳、五里桥等乡镇的村寨、山涧、故居、角落等处进行寻访。

201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刘党强在农忙之余,通过深入研究遗物资料时获悉,1945年侵华日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豫西鄂北会战,妄想通过攻占西安而后占领整个中国。中国军民在西峡县马鞍桥一带高山丛林里设下“布袋阵”,使得想要“西进”的日本侵略者未能向前一步,战争历时143天,歼灭日寇23000多人,最后兵败投降。西峡口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后的枪声,也是国内唯一举行战地受降仪式的地方,在抗战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然而这段历史却鲜为人知。

“西峡口战役走的人很多,打得太苦……” 刘党强听了参加过重阳店歼灭战的移民老兵寇景顺声泪俱下讲完战争场景后,心情无比沉重,随后废寝忘食地对抗战遗物、抗战武器、抗战革命人物进行收集、寻访、整理。他主要收藏的有:抗战老兵的军功章,抗战用的步枪、大刀、手雷等武器1000余件,抗战图片100多幅,抗战历史书籍200余本,红色小人书300余本,伟人像章、画像等物品600余件。


(图为刘党强捐赠的收藏文物)

“光收集可不行,得让大家共同分享。”他考虑再三,把自己多年的藏品进行分类整理,在自家院落里,用彩钢板搭建起简易的展览室,陈列着多年精心收藏的历史珍品,这些实物和图片真实再现了西峡山区的抗战历史,吸引周边地区众多干部群众前来参观。

2016年,随着参观人员和藏品的增多,刘党强在当地政府和乡贤人士的支持下建起了“西峡县抗日战役胜利纪念馆”。建馆以来,共接待单位团体40余家、开展党建学习60余次,总参观人数超过7万人次。刘党强还借助每年的“七一”、“八一”、清明节、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机全面开放展馆,将文物展示出来,把英雄事迹宣讲出来,教育大家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年他又投资2万元,租赁2亩空地,准备扩大展馆规模。

前不久,当他听说西峡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投入使用,趁清明节到来之前,赶紧把自己精心收藏几十年的文物捐献出来,用自己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让更多的西峡人从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革命文物只有走进大众生活,才能焕发新光芒,成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教材。我们一定要把革命文物、历史资料保存好、利用好、展示好,发挥好我县国防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让更多人继承并弘扬老一辈革命先烈无私奉献、英勇作战的宝贵精神。”该县人武部政委曹军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