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良师还是益友?
这是绝大多数教师职业生涯面临的第一个师生关系问题。
太过严肃,学生会过于害怕;太过亲切,学生又可能过于放肆……既做良师、又为挚友,有时只能存在于理想中。
可在闫晶芳看来,这个问题从来不是一道难解的题目。
这位漯河市临颍县南街学校的教师,选择陪伴,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发展。
珍惜“共同时间”
闫晶芳有一点是在师生们中出了名的。
每天,她总是最早到校、最晚离开。
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闫晶芳认为,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另一方面,她是为了和学生拥有“共同时间”。
“我主要是放不下我的孩子们。”闫晶芳说。
她积极主动地了解和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她都了然于心,只是为了给予他们更全面更充分的关心与帮助。
她还会提前做出每天的工作计划,与同学们共同进步。
在母亲病重期间,闫晶芳一边要照顾母亲,一边要顾着孩子们的学习。为了两不耽误,她白天在学校,晚上去陪护,咬牙熬了过来。
她说:“这样的工作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充实。”
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闫晶芳充分利用好和孩子们的“共同时间”,成了良师更成为益友。她所带的班级各项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深受师生们好评。
适时“细心引导”
在闫晶芳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一颗种子。
她说:“孩子们的思想都很单纯,我只是需要适时地给予他们爱的引导。”
一名叫小泽(化名)的学生让闫晶芳印象深刻。
小泽是调皮的学困生,平时成绩较差,不求进步,甚至还顶撞老师。
一天,闫晶芳在看到小泽与同学因矛盾而发生冲突时,没有发火,也没有戴着有色眼镜急着批评,而是沉着冷静,弄清事情原委。
闫晶芳说:“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极度不成熟、不平衡的阶段,而且有着很强烈的自尊心、羞耻心、渴望得到理解和公平对待,所以换位思考至关重要,我一定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于是,闫晶芳首先与小泽促膝谈心,了解他的想法,指出问题所在,并且鼓励他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之后,闫晶芳在课堂上优先提问他,发现进步及时表扬,利用课余时间为他查漏补缺,给他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和家长协力改善他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
那会儿,正赶上闫晶芳要外出学习。
放心不下小泽的她特意打电话和小泽交流:“小泽,你天资聪明,应该珍惜。老师希望你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
没想到两天后,竟收到了小泽发来的信息:“放心吧,老师,我一定照你说的那样做。”
打那儿之后,小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再和同学起冲突宣泄情绪,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去回答问题,有问题也懂得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
开设“成长记录”
“孩子们短短的几年学习时光,却是对未来人生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时间段。”闫晶芳说。
为了促进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闫晶芳非常注重德育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以及树立自信心的教育,同时积极创设班级文化、开展活动让同学们各显其能。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细心关注他们的变化,好的及时表扬,成为班级里的榜样;不好的用心教导,可以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闫晶芳说。
为了切实将这份育人理念做好,闫晶芳特别重视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她先后设计“黑板报”“才艺展示台”“读报栏”等,其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莫过于“班级阅读成长树”。
在闫晶芳的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记录着阅读情况、成长情况,而哪个学生的“树”越茂盛,就说明这个学生越优秀。
闫晶芳的这番心思很快得到学生们的强烈喜爱,他们在比学赶超中不断强化学习。
此外,闫晶芳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读书演讲、书画比赛,体育活动等。
“既让孩子们学习了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我们班上,孩子们可以张扬个性,全面发展。”闫晶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