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市
地市

5年300余万字,记述救助流浪动物的故事,南阳作家首开文学创作“处女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31  浏览次数:10744
核心提示: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姜波10月29日下午3点多,罗秋渊像往常一样,将正在阅读的书搁在书案上,拎着一包猫粮和一包狗粮,先后来到南阳师院和南阳医专附近的8个投喂点,给混迹于校园附近的流浪猫狗投喂食物。罗秋渊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姜波

10月29日下午3点多,罗秋渊像往常一样,将正在阅读的书搁在书案上,拎着一包猫粮和一包狗粮,先后来到南阳师院和南阳医专附近的8个投喂点,给混迹于校园附近的流浪猫狗投喂食物。罗秋渊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从2017年8月26日至今,在关爱流浪动物、救助流浪猫狗的爱心旅程中,热爱文字的她已经连续撰写300余万字的随笔日记,记述自己对流浪动物的悉心关怀和救助故事,其中已经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有关救助流浪动物的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四十多篇。

10月29日下午,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和她一道,陆续来到这8个投喂点,给流浪猫狗投喂食物。其间,她和记者谈起了自己救助流浪动物的初衷:“我以前并不喜欢猫狗之类的宠物,1997年,亲戚送我一只京巴狗,取名‘晶晶’,和我们一家人朝夕相处了9年,2006年去世。为此,我痛苦了很多年,一直不愿再养狗养猫,不想承受最后离别的忧伤无奈。但是‘晶晶’的乖巧、聪颖让我终生难忘,也让我喜欢上了这些忠诚温顺的小动物,对这些小动物有了心理和感情上的怜悯和亲近。我把这段经历写进了我的散文集《春花秋月》中了,也算是对‘晶晶’的怀念吧!”

结束投喂,记者来到她位于南阳师院家属区的家中,刚进家门,5只颜色各异的猫一齐来到门口,摇着尾巴凝视她。“它们是在迎接我回家呢,这5只猫原来都是流浪猫,现在也是有人关爱的幸福家猫了。”她对记者说,“2015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儿从院里车棚里抱回了一只小流浪猫,小猫的温顺可爱激起了我的慈爱和怜悯之心,我收养了它。”

从收养这第一只流浪猫开始,罗秋渊便开启了救助流浪动物、关爱流浪猫狗的爱心旅程,她的文学创作也因此多了几分柔情和慈爱。在2017年出版的诗文集《春花秋月》,收录其在2015年至2016年之间创作的关于救助、关爱流浪动物的11篇散文,她以细腻感性的笔触,质朴感人的语言抒发自己这些的小动物的怜爱。

自2017年8月26日开始,她开始每天坚持撰写随笔日记,以简单随性的语言记述当天在救助、关爱流浪动物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悟,短则几百字,长则大几千,每天坚持,风雨不辍。“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成功救助猫150多个,狗90多个。最多时在南阳师院、南阳医专校园周围设置投喂点14个。”她对记者说,“因为对文字有一种无法言喻的亲近感,我就想通过文字记述我的这些生活经历,也算为我下一步的文学创作积累素材吧。我粗略统计了一下,5年写了300余万字的随笔日记。”

在退休前,罗秋渊曾是南阳经济贸易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在日常工作中,她不仅把图书整理得井井有条,还不忘随手翻阅触摸到的每一本书,有的粗读,有的细品,读书成了她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多年的阅读积累为她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塑造了她海纳百川的文学素养。

她把救助和喂养流浪猫狗当做了一种生活习惯,在她电动车篓里,随时都存放着猫粮、狗粮、水瓶、手套、袋子、绳子等救助工具,随身的包里都有喂食猫狗的食物。2022年4月,在她的积极参与组织牵头下,南阳流浪动物保护志愿者协会被南阳市民政局批准成立,成为河南省第一家市级流浪动物专门保护机构。

在采访中,她对记者说:“今后,我会继续救助流浪猫狗,也会继续我的文学创作。我打算在这300余万字素材的基础上,用心撰写一些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散文,然后再整理成一本散文集。尽可能把这本散文集打造成中国第一个集中反映流浪动物保护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学作品,然后我再根据情况写一部刻画描写流浪动物保护的长篇小说。”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河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廖华歌,在得知罗秋渊的创作经历并详细品读她有关救助流浪动物的作品后,挥笔写下《秋使我感佩》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廖华歌写道:“这个寒世,从植物到动物,每天都有一些生命面临死亡,倘若我们能举全力将那些危在旦夕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使其在我们的精心救治卫护下得以重生,该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情。秋她日常而安静地做着这一切,具体、操劳、苦累,快乐,却从来不失深沉与旷远......然而,秋从未认为自己做出了什么,对于救助动物,她有更大更长远的设想和打算,她说,只有生命与生命之间相近相怜,相谐相爱,相互取暖,这个世界才会有阳光灿烂、鲜花盛开的温情呈现。我跟秋说,写吧,就这样写下去,你自己怎么想的、做的,就怎么写。将来加以整理,就是别具特色的好作品!因为据我所知,搞救助的人不少,但他们大都不擅长写作,而作家们又都没有功夫像秋这样身体力行地实地去做。秋在不经意中使二者得以成全,为文学做了一件大事儿,我为此而在等待中想望,在想望中等待,而且挚信,这本我很期待的书,正以更丰富的内容、更感人的细节,离我已经越来越近了……”(文中的秋指罗秋渊)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