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午,在南阳市新野县施庵镇卫生院一楼的中医诊室内,该院32岁医生张博身着素洁整齐的白大褂,双腿蜷缩着坐在轮椅上,眼睛盯着手机屏幕,观看《张仲景》特种邮票首发仪式的相关新闻。自2016年进入施庵镇卫生院,成为一名门诊中医以来,张博拖着残疾的躯体,以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在轮椅上先后救治病人7万余人次,为1万余人办理了慢性病诊疗卡,成为附近群众交口称赞的好医生。
“南阳是张仲景的故乡,有着‘中医祖庭’的盛誉,作为一名中医,我应该秉承医圣精神,努力提高医术,真心善待病人。”在采访中,张博对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说,“医生应该恪尽职守,积极帮助病人摆脱疾病困扰,恢复身体健康。我是一位特殊的医生,小时候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只能靠轮椅活动。疾病和残疾,磨砺了我的意志,让我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张博1989年出生于施庵镇前罗村一个普通的家庭里,母亲是农村小学教师,父亲是县纱厂职工。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他的双腿严重变形,完全不能行走,最终他被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
上小学时,母亲每天背着张博上下课,家人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不想让他成为文盲,以后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初中毕业后,身患残疾的张博抱定决心,立志成为一名为病人祛除痛苦的医生。2006年,张博以高出录取分数线100多分的优异成绩被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录取。
一个下肢完全不能行走的人到外地去上学,生活如何自理?家人不放心,坚决反对他一个人外出求学。母亲甚至要辞职陪他读书上学,但最终还是拗不过脾气倔犟的张博,他拒绝了家人的照料,坐着轮椅去上学了。在校求学期间,张博刻苦勤学,他自强自立的精神也感动了学校师生,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1年,张博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由于身体原因,张博在就业时遇到了困难。但他不灰心不气馁,一边自学,一边打工锻炼。他开过诊所,去过电子厂流水线上打工,于2013年考入了河南中医药大学,顺利考取国家级执业助理医师。
2016年,张博考取了国家中医执业医师,并在新野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脱颖而出,被卫生系统招聘,当年10月正式到施庵卫生院上班。来到施庵卫生院工作后,张博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他身为残疾人,更能设身处地的理解患者的病痛,所以,他真真切切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一些生活困难的患者来就诊,吃药能治的他就不用输液,吃少量药能治好的他坚决不多开药,能用验方治疗的小病他就不开药,让患者按他的验方回家治疗。他总结的玉米须、鸡内金治疗结石病验方,使许多轻度患者不花钱治好了病。
就在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张博时,数次被患者打来的电话打断,这些患者向他咨询健康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解。有很多老病号在外地打工身体不舒服也总是打电话向他咨询。施庵镇朱庄村80岁的贾有泽和老伴都患有高血压,张博利用中医诊疗技术,为他们制定了完善的治疗方案,使他们彻底告别了降压药。如今每隔几天,贾有泽就和老伴来到施庵卫生院,俨然把张博当成了他们的“家庭医生”。
在工作中,张博从没有把自己当成残疾人,也从没有因自己身体残疾而降低工作质量。他知道自己行动不便,所以他总是提前到岗,延迟下班。有时候患者多,他为了节省时间,有意少喝水以便节省上厕所的时间。 张博诊治的患者住院,他用手中的两只小凳代替双腿,上楼到病房查房。医院规定每天查房不低于一次,张博规定自己每天查房不低于两次,重病患者次数更多,患者们总能看见一位靠手中两只小凳“行走”的医生在病房和走廊穿梭。
当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结束采访,准备离开时,诊室里已经没有了患者,张博拿出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准备开始研读。他自己常说:“学无止境,在医学上更是需要不断更新接纳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服务患者,服务更多患者,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诊疗技能,更好服务家乡父老乡亲。”下班后,因为行动不便,张博放弃了所有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一心埋首医学典籍,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朱良春用药经验集》《靳三针》等中医著作。
近年来,身残志坚、秉承从医初心的张博先后获得南阳市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感动新野”2020年度人物、新野县优秀医师、新野县第二届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