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宋红胜
“1962年,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1980年以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长波长光纤通信系统广泛应用;综合业务数字网崛起;1G、2G、3G、4G、5G移动微波通信技术相继问世……”82岁的张继周讲起通信史,声音洪亮,眼中有光。
张继周是从新乡联通退休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说起新乡通信事业的发展,一定绕不开他的身影。
张继周从红色通信“半部电台”起家讲到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从红色革命的“鲁班石”讲到网络强国主力军。他说:“通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热血青年的接续奋斗。大家要始终不忘‘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初心使命,认真学习中国联通新战略新定位,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处,努力成为新一代联通‘生力军’。”
矢志不渝学成归来,四十余载初心不改
张继周出生在新乡县一个普通的村庄,1961年考上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的前身,1993年更名)。在校期间,张继周汲取到当时我国最前沿的电讯、电话电报通讯和无线电通信广播专业知识,并在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张继周带着最先进的技术和对通信事业的热情到新乡邮电局报到,这一干就是42年。42年光阴荏苒,42年岁月如歌。张继周说:“那时我就下定决心,坚定不移听党指挥,为通信事业奋斗终生。能参与并见证新乡通信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是我一生的荣幸。”
20世纪90年代,张继周先后两次到国外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引进了大型程控交换机,助力新乡市的电话通信真正实现了自动化。“之前的机电交换机不足万门就要占地200多平方米,自动化占地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二,而现在一个架子就够了。”对比这几十年通信事业的发展,张继周连声赞叹,中国信息通信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能力大幅提升,信息通信技术加速迭代。
花甲之年再战通信,身体力行不辱使命
跨过千禧之年,通信事业还在飞快发展,张继周已到花甲之年,退休的年龄。考虑到当时新乡联通正大力发展被大家称为“小灵通”的低功率移动电话,张继周主动请缨,被单位返聘,继续在工作岗位上指导年轻人。
张继周不当“指挥官”,争做“排头兵”,为了通过微蜂窝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增强“小灵通”的信号,张继周和同事几乎爬遍新乡的高楼,寻找合适位置,张继周还将工作心得编成顺口溜:不能高不能低,高度20到30米。不能近不能远,两眼视距看得见,站点选不好信号忽飘飘,居民区楼房密,靠反射墙隔离,大站照顾面,小站补盲区。测量员是关键,上楼顶选站点。
2009年,张继周完成“小灵通”项目后,离开了挚爱的岗位。张继周说,虽然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但他的生命已经离不开通信。
编写教材义务授课,传承邮电光荣传统
张继周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仍然关注着新乡联通通信事业的发展。多年来,他战胜疾病,克服困难,多次深入现场,学习新技术、新设备、新规章,先后共编写了《现代通信名词汇集》《通信网及通信工程知识》《小灵通10项技术及260问》《深入浅出谈5G》等十余本书籍,多本通信技术发展画册以及厚厚的一摞手稿,他还自掏腰包免费印刷送给一批批新入职员工作为辅导材料学习。
张继周坚持多年给新入职的青年职工讲课,传授专业知识,讲述通信发展史。为了发挥自己的技术经验优势,张继周认真备课,一门心思地潜心钻研,为培养一批通信骨干奉献力量。
厚厚的书稿见证了张继周的技术实践和理论功底,一堂堂课程彰显着他对通信事业的热爱。张继周说,“我干了一辈子技术,亲眼见证了新乡联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在闲下来了,就想把这几十年来的点点滴滴的变化写下来,尽可能多地给新一代通信人留下点参考资料,在我能讲得动的时候,用我这个亲历者之口讲给大家。”
“离退休干部职工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为青年员工讲述红色通信发展史和奋斗史,既是对他们曾经辛苦奋斗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激励着新乡联通邮电精神的薪火相传与赓续奋斗。”新乡联通党委书记、总经理邵书金表示,该公司将不断加强对退休干部的关心关爱,同时为老干部职工搭建好平台,让他们结合自身丰富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在关心下一代青年工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传承老一辈邮电人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