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王银萍
中秋节前一天晚上,天空阴沉沉的,不时会下起一阵小雨。
此时的奥体中心夜市,华灯初上,各个摊位已经准备就绪,开始迎接一波又一波慕名前来的市民。
从起初很多市民自发来摆摊,到7月底通过有效管理成功打造为郑州的网红夜市,奥体中心夜市不仅吸引了大批“逛吃”的市民,也带动了大批市民的再就业。
今天,就请大家跟随记者一起看看夜市带给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一起听听这里夜市背后的“再就业”故事。
【镜头一】
“出来摆摊,竟成了再创业的机会”
走进夜市一条街,两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美食已经吸引了很多人驻足停留。
记者走到夜市里面一个卖炒凉粉、菜莽的摊主前,询问生意咋样?这让老板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开始侃侃而谈。
“我老家开封的,在郑州已经待了20多年。”提及过去开饭店的经历,57岁的张老板不由叹了口气。“我曾在港区投资了七八十万开饭店,刚开始生意挺好,但疫情之后,饭店就开不下去了,最后没办法便转让了。”
今年七月,张老板和家人来奥体中心玩,一看这边人流量特别大,还有很多人在这儿自发摆地摊,于是就操起老本行,卖起了炒凉粉。“刚开始就想着少投点钱试试,没想到生意还不错。”
据张老板说,当时唯一不太好的就是地方就是现场没人管理,有点脏乱,不过没多久就建起了这条夜市。现在在这里摆摊,不仅无条件解决摊主们的用水用电问题,还有人帮我们处理各种难题,特别方便。
“刚开始出来摆摊觉得是无奈之举,但没想到这也给我们再创业提供了机会。相比过去开饭店,成本降低了,也能挣住钱了,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卖杏仁莲子粥的摊主曹先生说起自己摆地摊的经历,也感慨万千。在厂里上班的他,已经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现在他白天上班,晚上来摆摊,不仅能贴补家用,也让他觉得日子更有盼头了。
【镜头二】
“生意很火爆,让我们重拾信心”
对很多漂泊在都市的人来说,夜市可能是最有“容人之量”的地方,这里不问出身、不问家世、不问学历,只要你愿意来,它就愿意接纳你。
31岁的田老板以前是做建材批发生意的,但一场疫情下来,生意越来越难做,最后只能及时止损。”
没了生计,但生活还得继续。关门之后,田老板便开始跟朋友合计再干点啥,后来得知朋友一个安阳内黄县的亲戚家里是做当地特色豫北美食——煎灌肠的,便专程前去学习制作技术。
“学会了技术,得找能卖的地方。”田老板说,当时正好看到奥体中心夜市正在招摊主,我们就过来了,没想到生意还挺火爆,最好的时候,每天能有三四千元营业额。
田老板跟记者说,夜市不仅让他重燃了生活的希望,也让他对创业重拾了信心。“有了这次成功的再创业经历,我们信心倍增,接下来还想打造一个自己的美食品牌。”
同样以前开实体店刘老板,独创的辣条小吃还上过河南一档知名美食栏目,但因为疫情难以为继,只能关门。之后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他开始在郑州四处摆摊。“现在这大环境,干啥都不容易,自从来奥体中心这里,觉得心里挺踏实,不仅有人专门为我们服务,收入也不错,很满足。”
【镜头三】
“在这儿摆摊,能挣钱,心里踏实”
“在这儿没有城管追着跑了,有啥问题还有人帮我们解决,你说俺们还有啥理由不服务好市民。”记者逛了一圈下来,好多摊位老板都这么说。
在和摊位老板聊天的过程中,一位00后小老板让记者印象深刻。这位姓王的小老板,别看年纪小,做生意可是老手。“我现在卖的这种金汤热卤,都是和朋友在冷串的基础上独创的。目前除了摆摊,还在做品牌孵化和技术培训。”
小王说,正是政府对夜经济的扶持,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创业机会。虽然他也在很多地方摆过摊,但这个地方人气高、管理规范,收入也能达到他的预期。
因为天气的原因,夜市里的游玩区显得有些冷清。做套圈游戏的王老板告诉记者,他以前是做装修的,现在行情不好生意难做,只能出来再找点别的事儿做。
“暑期孩子放假那段时间,生意真挺好的,最好的时候一天能有三四千的收入。”说起自己当初为啥选择来夜市摆摊,王老板笑说,“没办法,自己三个娃,不挣钱咋弄。选择来这摆摊,主要相中了这儿的人气,再加上管理比较正规,前期投的几千元很快就回了本。”
跟摊主们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已经走完了夜市,此时,又一阵小雨迫不及待地落下。
不躺平、不佛系、不摆烂!夜市里,他们故事还在继续,或许,这才是“关掉滤镜”的真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