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河南梆子的魅力与贡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23  浏览次数:79543
核心提示:梆子对中国戏曲乃至传统文化都有极大贡献。从庙台到剧院,从乡间到城市,梆子演出的历史痕迹无处不在,书写了历史的变迁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魏洁

  7月10日,《中国梆子》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梆子声腔的学术著作时有发表,但真正系统、全面、集中展示梆子声腔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物,《中国梆子》丛书是第一部。这套丛书打开了一种认识中国戏曲、认识中国梆子的新路径,在梆子剧种传承、发展、传播、舞台实践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研读这套丛书,可以看到河南梆子在中国梆子中的贡献和价值举足轻重,意义深远。

  中国梆子是一个大家族,声腔丰富,流派纷呈,梆子声腔应该算是中国戏曲声腔体系家族中的长辈,被誉为国粹的京剧也与梆子艺术有很深的渊源,梆子对中国戏曲乃至传统文化都有极大贡献。从庙台到剧院,从乡间到城市,梆子演出的历史痕迹无处不在,书写了历史的变迁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梆子不仅仅是一种戏曲的声腔剧种,更是一部百科全书,西自秦腔,向全国蔓延开来,发展到河南就是河南梆子,我们习惯称为“豫剧”。河南梆子是中国梆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为中国梆子注入了活力和灵动。如今,河南梆子已经成为梆子声腔的第一大剧种,无论是从业人数还是戏迷观众,以及遍布区域,都以惊人的数字呈现出蔚为壮观的气魄。

  由于地域、方言不同,以及各自受到地方文艺的影响不同,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其中,以开封为中心的唱腔为“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的唱腔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黄”;豫东南沙河流域的唱腔为“沙河调”,又称“本地梆”。清末,河南梆子戏的演出团体已基本遍布河南全省。民国时期,河南梆子进入一个快速发展和改良的阶段,以率真、奔放、朴实、风趣为特征,乡土气息浓厚。因为长期在乡村草台、广场或庙会戏台演出,演出场地比较空旷,所以豫剧也有粗放质朴、动作幅度较大的表演特点,深得百姓喜欢。邹少和在《豫剧考略》中指出豫剧“不乏杰出人才”,并记述了清末民初在开封演唱的一些知名的祥符调演员,如简客、段才、颜平、张才、王海晏、郎高、秦大成、张小春、李德魁等。其他如豫东调演员中的李金贵、宫宝、顾锡轩、唐玉成、桑殿杰、苗喜臣等,豫西调演员中的爨金升、苌江、杨小德、贾宝须等,均为民国年间豫剧演员中的佼佼者。女演员顾秀荣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鹿邑县登台,是现在所知豫剧中最早的女演员。

  河南梆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革除早期演唱时起腔和收腔的“讴”声,并且开始出现女演员,表演团体的角色体制也发生了转变。王润枝、马双枝、陈素真、常香玉、司凤英等较为知名的女演员在开封等城市演出,她们吸收了坠子、大鼓、京剧的一些唱腔、剧目和表演形式,丰富了河南梆子艺术。同一时期,河南梆子名人樊粹庭、王镇南为陈素真、常香玉等演员编写了《义烈风》《霄壤恨》《涤耻血》《六部西厢》《哭长城》《打土地》等一批新戏,使河南梆子的舞台艺术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封地区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常香玉在豫西调的基础上吸收豫东调的一些唱腔,打破传统界限,开创新的流派,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演员也卓然成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南梆子被正式命名为豫剧,豫剧演员队伍不断壮大,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剧目的整理、改编与创作异常活跃,使这一剧种迅速向全国各地流布。

  到了现代,河南梆子在传承中人才辈出。他们传承着豫剧的血脉,呈现出勃勃的创作生机和艺术表现力。河南梆子也是传统艺术的活化石,代表剧目繁多,有《闯幽州》《两狼山》《七星庙》《文昌阁》《赶元王》《下燕京》《灞陵桥挑袍》《反五关》《赶元王》《全家福》《常泰夸官》《虎丘山》《前楚国》《后楚国》《九龙山》《穿八卦》《崇祯吊死煤山》《诸葛亮借东风》《四进士》《清风亭》《摔碗》《桃花庵》《卖苗郎》《三上马》《唐知县审诰命》《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打金枝》《穆桂英挂帅》等,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现代戏,如《朝阳沟》《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李双双》《倔公公与犟媳妇》《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小白鞋说媒》《儿大不由爹》《香魂女》等。

  作为一种声腔艺术,河南梆子是以表演为中心的,其中的唱念做打很有特色。艺术家们生旦净丑身怀绝技,如老生行表演艺术家不仅擅长文戏,在武戏方面亦很有造诣,可以真假声结合,刚健有力,声音自然质朴,节奏清楚,讲究韵味。在功架上非常讲究规范整齐,此外靠生、帅生、翎子生、短打生和娃娃生等各种生行艺术丰富多彩。旦行如大家所熟悉的常香玉大师,作为常派创始人。她把豫西调的下五音唱法与祥符调相融合,古朴中透着俏丽,醇厚中有着典雅。她还吸收了曲剧、河北梆子、京剧等声腔艺术特色,形成大开大合、细腻温婉、热情奔放、声情并茂的常派唱腔。常香玉特别讲究吐字,她的唱腔字正腔圆、字字珠玑、底气厚实、舒展豪迈,有一种黄河奔腾的气势,有时还以说带唱,浓烈而又清新。河南梆子净行有黑头、红脸、白脸、武花脸等,嗓音特点丰富,唱做并重、文武兼备,并且河南梆子在民间也流行坤净,女花脸也较多。豫剧丑行表演艺术很有特点,丑角艺术家王遂朝曾对弟子牛得草说:“《唐知县审诰命》是丑角的看家戏,须生来演的效果不如丑角,如果能把这出戏接过去,改成丑角,就再好不过了。”牛得草接纳了师父的建议,把这个剧目从须生为主改为丑角为主。现如今《唐知县审诰命》成了人们最为熟悉的豫剧剧目之一,由牛得草主演的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又名《唐知县审诰命》)中最为著名的一句台词“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广为人知。

  目前,河南的梆子剧团和观众数已是全国梆子之首,并且形成了良好的梆子文化生态,带动了梆子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例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以河南梆子艺术为主要内容,为河南乃至全国戏迷所喜爱。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人欢马叫》《七品芝麻官》《包青天》……河南梆子搬上银幕的剧目也很多。戏曲和影视相结合,扩大了戏曲的受众面。

  河南梆子对中国梆子贡献巨大,其艺术价值是深远的。与其说河南梆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不如说其生命永远年轻。在河南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壤中,河南梆子与喜欢他的民众相融相生,中国传统文化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向世界各处广远传播。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翔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