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罗玉红 聂驰
“西汉时期,南阳太守召信臣在此囊沙围堰,灌溉农田,更名为沙堰。”“哇,沙堰的名字原来是这么来的!”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南阳市新野县沙堰镇三五成群的中小学生,就会聚集在一条整洁的、近四米宽的柏油路上,学习、欣赏路两旁文化墙上的历史文化知识,朗诵声、赞叹声不绝于耳。
这条充满文化气息的小路,位于新野县沙堰镇政府西30米左右,依河而建,南北走向,全长约1.5千米,连通该镇的南村和北村,是一段典型的背街小巷。几年前,这条路还是一段凹凸不平的泥泞路,特别是北段,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横流,使得来往骑车的村民不得不倍加小心。如今,这条泥泞路,在沙堰镇政府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旧貌换新颜,昔日的泥泞路变成了整洁的柏油路,更让人惊喜的是,路两旁修建的文化墙,画面清新,内涵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文化墙的内容分为五大主题:沙堰的由来、宛襄古道中的沙堰、古代沙堰的市井风情、沙堰的历史古迹、沙堰新时期的美丽乡村。
“沙堰的由来”这一主题,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西汉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在沙堰囊沙围堰,灌溉农田,造福沙堰的事迹。沙堰的先民感恩这位“父母官”,尊称他为“召父”,把他带领修建的这段水利工程称为“召父渠”,并立碑纪念。如今,在沙堰南村村委门前,修建了沙堰镇最大的广场,取名为“信臣广场”,巨大的召信臣的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供人们瞻仰。
在展示“宛襄古道中的沙堰”时,为便于村民理解,文化墙采用了地图和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宛襄古道不仅是一条千年古道,更是一条以水运贸易为主的商道,南接襄阳,北止南阳府衙,在古代,特别是唐代,江南的漕粮沿长江至汉水,再经白河故道到达南阳,由南阳经陆路运送至东都洛阳,而沙堰则位于这条黄金水道的中枢位置,可以想象,古代沙堰的商贾贸易何其兴盛。在距沙堰白河故道东侧20米左右的地方,即原来的沙堰联中的旧址上,就曾有山西商人建立的会馆,沙堰的一些老人,称之为“山西馆”。
“古代沙堰的市井风情”,大多以暗黄色的浮雕形式,生动展现了沙堰先民的生活、劳动场景。“戗刀磨剪子”“爆米花”“吹糖人儿”“打铁”“弹棉花”“猴戏”……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大多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猴戏,作为猴戏之乡,曾有“天下猴戏出新野,新野猴戏出沙堰”之说。有幸的是,在沙堰镇政府的扶持下。近些年,沙堰镇的猕猴养殖渐成规模,猴戏表演,特别是赵湖村的猴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令人期待。
“沙堰的历史古迹”这一主题,采用的是水墨山水画的画风,配以生动传神的文字描述,再现了发生在沙堰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动人故事:“召父渠”“鹊尾坡”“关宿桑”“荐贤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召父”在骄阳暴晒下挥汗如雨,指挥修建新野县第一个水利灌溉工程——召父渠;看到了关羽在鹊尾坡上操练兵士,尘土飞扬;看到了关云长夜宿古桑树下,品读《春秋》;看到刘备含泪送别徐庶,徐庶回马荐诸葛,主仆情真意切,惺惺相惜,不仅使人潸然泪下。
“沙堰的美丽乡村”采用的是色彩艳丽,线条简洁、明快的工笔画风格。共分为民族团结、返乡创业、孝亲睦邻、党建引领四大版块儿,从不同侧面反映新时代沙堰人民的新思想、新风尚,“一茬接着一茬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既通俗易懂,又催人奋进。
这条“文化路”的修建,只是沙堰镇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以点连线,连线成面”的思路,高标准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注重融入西汉文化、三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面硬化,墙面美化,展示文化,打造美丽乡村的“沙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