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马千惠、张丛博 通讯员 娄璞、刘博闻/文 图片来源 摄影师 马健、光华、王延辉
我心安处即是吾乡。郑州人的心在哪里,那里就是郑州之心。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犹如郑州的心脏,默默滋养了郑州3600年。
如今,管城回族区从厚重的历史中带着奋进的力量向我们走来,在1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唤醒城市记忆,锚定“古都新生”书写“以古闻名、以新出彩”的故事,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主地标。
郑州的根在管城,郑州的心也在管城。
【重塑“郑州之心”,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主地标】
聚焦文旅文创融合,在“郑州之根”中重塑“郑州之心”,着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主地标。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是中国都城建制创始的地方,商城遗址以实物形态展现着商代前期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关系,对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的地位给予核心支撑,是名副其实的“郑州第一区”。3600余年,城址不移,人脉不息,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管城回族区实施商代王城3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全景建设、全域更新,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典范,树立中心城市文化主地标。围绕3600年商代王城遗址,打造郑州消费中心和文旅中心。重点推进“六街六片区”建设,完成更新改造、文化元素植入和产业导入,不断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郑州之心”打造郑州消费中心和文旅中心】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作为“郑州之心”,是郑州集文化、创意于一体,充满文化味、市井味、人情味的“三味城区”,推动商代王城遗址重焕荣光,树立中心城市文化主地标。
管城回族区抓好商代王城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围绕商代王城遗址,深度挖掘郑州城市文化,重塑历史脉络,以古韵新风的建筑风貌,打造沉浸式商业街区、中原特色文化街区和城市商业活力中心、城市生活美学中心,重点实施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六大文化街区建设,以文带旅、以旅兴商、以商承文,实现“文化+”、“旅游+”、“商业+”、“城市+”的产业业态和文化形态,打造郑州消费中心和文旅中心。
加快商代王城遗址六大协同风貌区建设。以商代王城遗址为核心,以周边道路改造为切入点,把道路、街道、街区融合起来,通过微改造、有机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注入“文化、艺术、创意”等元素,植入新业态,全面推进形态更新、业态更新、功能更新。
加强文化活化展示和宣传推介。将商城墙遗址、文庙、城隍庙、清真寺等文化遗址,串珠成链、扩线成面,打造文化体验博览环;规划建设宫殿区考古展示中心、城垣考古探寻研学中心等,开放商都遗址博物院、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动文化活态化展现、具象化传播;研发构建郑州商城考古数据库和活化利用智慧管理系统,运用现代技术复原夕阳楼、紫荆门、开元寺塔等文化地标建筑,创新沉浸式研学游方式,加大文旅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郑州创新之“心”,为区域发展积蓄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郑州之心”永焕青春的秘诀。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全力打造创新载体、营造创新生态、激活创新要素,重点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和强化政策协同,着力打造“融通各种资源、衔接各个产业、激发各方力量”的系统创新链,为经济发展蓄势储能。
6月15日,在金岱科创城举行的2022年管城区招商推介暨政策发布会上,现场签约项目18个,签约总额195亿元。
第一季度,管城回族区实际吸收外资4500万美元,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185.15亿元,新开工项目签约总额104.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1%、139.7%和557%。
据了解,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管城回族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年完成生产总值695.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5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68.4亿元;2022年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4亿元、同比下降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4.3亿元、同比增长2.4%,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以上数据足以证明,管城回族区作为“郑州之心”,将成为郑州最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风口地区之一,孕育着无限商机,将成为郑州产业资本落户的政策高地。
【郑州管城区构筑平台促转型,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管城区把准定位、躬身入局、强力推进,围绕十大聚焦攻坚战,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有基础、有态势、有气势,更有路径和担当,奋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更大步伐。”管城区委书记、区长张艳敏掷地有声地说。
据了解,管城回族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开展“三标”活动,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为构筑平台促转型,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管城区谋划实施商代王城遗址、金岱科创城、小李庄火车站三个产业板块,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明晰功能分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启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项目86个、总投资123亿元。
在促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方面,围绕3600年商代王城遗址,深度挖掘郑州城市文化,重点实施六大文化街区建设,培育“体验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打造沉浸式商业街区、中原特色文化街区和城市商业活力中心及省会文旅文创消费新地标。
为加快创新平台打造,管城区以金岱科创城建设为主平台,聚焦“智能建筑科技”和“数字科技”两大主导产业,谋划建设5个小微企业园,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63.7亿元,全力打造智能融合科创总部基地。
管城回族区充分布局枢纽经济新优势,以郑州新南站建设为龙头带动,围绕商业消费、总部经济、数字科技、文化创意四大主导产业启动专项招商,启动周边道路、学校、医院、生态等32个项目,推动2个小微产业园区开建,着力构建南部区域站城融合新典范和枢纽经济新优势。
与此同时,管城回族区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依托银基商贸城、中部大观、大融城、百荣世贸商城等传统商贸平台,构建“互联网+”“时尚+”“设计+”“场景+”消费生态体系,培育线上线下消费新高地。建立城市更新改造台账,初步谋划区级示范小微企业园6个,拟入园集聚小微企业达10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
【“郑州之心”以人民为中心,托起百姓幸福生活】
郑州人的心在哪里,那里就是郑州之心。“郑州之心”以人民为中心,在高品质的城市建设进程中不断感受“管城温度”。来管城,感受郑州人的美好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管城区以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把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初心使命,以全域统筹的气魄格局,把高品质城市建设作为强基提质的重要载体,坚持拉大框架、做优承载、改善环境、激发活力统筹并举,“基础强区”奏响最强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增进福祉中成就幸福管城。
老城复兴加速蝶变,“整街坊靓化”“消棚去危”“拆违收闲”一以贯之,533个老旧小区、9个示范片区改造大头落地。“路院一体”“路园一体”“片区联动”实践经验全市推广。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迎宾,商颂广场建成投用,“三味城区”打造精彩纷呈,《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央媒接续报道。
统筹中心城区3平方公里一体改造;南部新区加速拓建,绕城高速以里除保留生态村外,实现全域城镇化,建成区面积达73.45平方公里,扩张速度五区领先。新建公(游)园92个,绿化面积达80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新建改扩建道路221条,“域内畅通、域外联通”交通体系加速成型;乡村振兴成效初显,坚持环境整治,资源盘活,产业导入一体推进,148个工程类项目建成投用,190个管理类项目常态长效,张华楼、河西袁等美丽乡村建设风貌初显。
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从严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推行普惠医疗,深化“四医”联动改革,狠抓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疾控体系建设,新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家。
坚持教育强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2所,新增学位3万多个,中小学午餐及课后延时服务全面覆盖;公开招录部属师范院校和“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1302名;探索集团化办学和名校托管,优质省级示范中学齐聚管城,一举扭转教育洼地被动局面。
力保住有所居,站稳群众立场,坚持安置开发同品质,十里铺等11个安置区建成投用,4.4万名群众喜迁新居,4625套公共租赁住房建成投用,300套用于解决教师住房困难,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点赞。
“管城区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举全区之力,凝心聚力、踔厉奋发,拿出超常规举措,稳经济大盘,帮助企业纾危助困,切实稳定经济盘,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实现‘双战双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张艳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