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教育

一位“70”后老师的住房变形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30  浏览次数:44403
核心提示:编者按:本文作者是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小学的胡平老师。从豫南山村的土坯房,到如今方便舒适的商品房,胡老师一家住房的变化,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不断改善、幸福感不断提升的缩影,也反映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进步,反映着一代代扎根基层的人民教师,不忘初心、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小学的胡平老师。

从豫南山村的土坯房,到如今方便舒适的商品房,胡老师一家住房的变化,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不断改善、幸福感不断提升的缩影,也反映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进步,反映着一代代扎根基层的人民教师,不忘初心、为党和国家教书育人的使命与担当。

我是70后,出生在豫南一个僻静的小山村。虽然时隔久远,但记忆中的乡村模样还是那样明晰,那样亲切,每每想起,一幕幕像影像一样在眼前闪现........

我家房子坐北朝南,前面有两汪相距不远的清亮池塘,后面是一片苍翠竹林,穿过竹林就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看风水的先生说这是块风水宝地。

在老百姓眼里,乡村就是脸朝土背朝天,日日挥汗的辛勤耕耘景象;在诗人笔下,乡村是青山远黛,近水含烟的动人画卷;而在我的内心深处,乡村是一缕炊烟、一声鸡啼的晨钟暮鼓。

70年代:“提心吊胆”土坯房

在我家房前和菜园里,父亲都种了树,其中以果树居多。

一年四季,如果不是破旧的房屋抵挡不住风寒,单从四季常青的颜值是看不到春冬交替、四季更迭影子的。

小时候的记忆里,全家人靠着辛勤的劳动、父母的精打细算,再加上丰富的土特产,衣食勉强可以应对过去。最要命的是每年夏天的暴雨,房子漏雨不说,屋后河水暴涨,对住房多为土坯房(由黏土和泥,加入稻草秸秆压制而成)的村庄造成巨大的威胁。如果暴雨连续几天不停,全村人生命财产简直是岌岌可危。

每每这时候,父亲就和村里的壮年男劳力整宿整宿不睡觉,轮番到河边视察,随时关注河水上涨情况,看守着整个村庄的安全;女人们也是吓得提心吊胆,除了拿盆和桶接屋子里漏雨的水之外,一边关照孩子们睡觉,一边竖起耳朵听外边的动静,应对暴雨的阵势如临大敌一般。

说来很神奇,每次河水上涨即将达到险值的时候,天却突然就放晴了,人们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

男人们顾不上休息,立即自发结队搬梯子爬屋顶查漏补缺、拣瓦修梁,修完这家修那家,忙得不亦乐乎,为的是做到未雨绸缪;女人们除了忙着拴绳子、搭竹竿、晾晒被水淋湿的被褥和衣服外,个个不忘拿出自己最好的厨艺特意犒劳修缮房子的男人们;没心没肺的孩子们则照常在池塘边打水仗、玩泥巴,弄得跟个泥猴似的,天真无邪的笑声赶走了暴雨带给人们的恐惧和疲劳。雨后的乡村到处飘荡着青草味和村民们的汗水味,简直跟农忙不相上下。

现在想想,在那个通信和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里,乡亲们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啊!然而故乡的山水、浓浓的乡情滋养了他们的身心,才使得他们在大难面前能一次次挺过天灾、战胜恐惧!

80年代:“高枕无忧”红砖房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腾飞,老百姓的钱包随之鼓了起来,乡村渐渐涌现出了红砖瓦房。

红砖是用黏土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因为它硬度高、牢固结实不怕水泡,还有质量好、美观,深受百姓钟爱。这也深深地打动了一生好强的父亲,他拿出几十年积攒的家用买来了红砖,请来了泥瓦匠。

为了节约成本,还召集两个哥哥和姐夫一块儿上阵。打地基、搬砖、拉沙、和水泥……经过三个月的奋战,六间红砖瓦房终于在我初三毕业(1986年)这一年竣工了!

这时候,我考上师范的通知书也被邮差亲自送到新家中。我们家是村上第一个住上红砖瓦房的人家,我是村上第一个考上中专的女孩子。不苟言笑的父亲难掩内心的喜悦和高兴,自豪地说:“我们家出秀才啰!下雨天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啦!真是双喜临门啊!”

我们有了遮风挡雨之所,不再担惊受怕。那种居住有安全感的幸福充盈在我们一家简单的三餐里,父母永不知疲惫的劳作中,兄弟姊妹六个的欢声笑语里。

现在想想,那时的红砖房,除了安全结实以外,没有装修,没有基础设施,也谈不上美观,更别说享受了。但正是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全感,才给了父辈们面对困难时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

90年代:“热闹非凡”福利房

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红砖瓦房开始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两层三层带装修的平顶楼房开始点缀在乡村的青山绿水间,显得分外美丽和谐。

学校也不例外,党和政府把学生的教室和住室全部换成了四层平顶新楼房。这时我已参加工作,在那个商品粮户口还算优越的年代里,参加工作就意味着可以享受“福利房”。

当时所谓的“福利房”,其实就是把破旧的砖瓦房教室稍加改造,分配给已婚的教师居住。因为我们两口在同一所学校任教,当然享受最好分房待遇,所以就分了两间改造过的红砖瓦房。

由于房龄太长,不管怎么修葺改造,还是不能抵御暴雨的袭击。一到雨季,真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于是锅、碗、瓢、盆、桶齐上阵,哪儿漏雨接哪儿,才勉强腾出一块儿容身之地。工作了一天的疲劳,也能让我们在雨水撞击容器发出“叮咚、叮咚”的热闹声中快速进入梦乡。

春夏之交,正是老鼠繁殖的旺季,房顶瓦片间积攒的树叶和树枝成了它们“合家团聚”的天堂,每到晚上,满屋充斥着它们肆意嬉闹、亲热、哺乳幼崽的声音,刚开始被它们吵得烦躁不安,怎么都睡不着,只好拿根长竹竿放在床边,等到老鼠吵闹时,就用竹竿敲击衣柜,发出声响,佯吓它们。

开始这招挺管用,巨大的声响让它们的猖狂有所收敛,但时间一长,它们对这声响也“免疫”了,最后我们不知道是疲倦了还是习惯了,竟然对它们的响声也能“充耳不闻”,酣然入梦。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谢一代代扎根在乡村的教师们!我们这一群人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我们是乡村教育的脊梁,在中国的大地上撑起中国教育的半边天!对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付出,不争名利,不计得失,才使得我们忽视了住房简陋,教师待遇清贫等负面因素带给我们的影响,乡村振兴的功劳簿上我们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0年:“蓬荜生辉”周转房

到了2000年左右,国家对农村教师周转房政策终于实施落地。我们一家也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四层楼房,虽然面积不足50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设施足以让我们一家乐翻了天,最满意的是再也不用遭遇半夜跑公共厕所的尴尬了。

这一年丈夫考上了研究生,“双喜临门”的福运再一次降临到我家,从落后的“蜗居”小房子里“飞出”了一只“凤凰男”。学生们的赞叹声、同事们的祝贺声、亲戚朋友设宴吃酒声,让我们真正体验了一把什么叫“蓬荜生辉”。

每每回忆起那时真挚的同事情、淳朴的校园风,我还是热血沸腾、眼眶湿润,因为没有他们的相扶相助,没有国家的惠民政策,也许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2006--2017年 :“安家落户”多层楼房

2006年的夏天,丈夫毕业后留在了省会城市郑州工作。摆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住房问题。

为了给女儿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学习,我们决定咬咬牙,贷款买了一套二手多层小房子。对当时收入微薄的我们来说,虽然有不小的压力,但我们一家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从落后的农村走进了繁华的大都市,有一处栖身之地已是我们一家的奢求。尽管屋内陈设简陋,但我们很满足,因为买了房就可以落户,我们终于变成城里人了。

不久,由于丈夫单位地址的迁移,上班路程较远,在2015年家里添置了小轿车。丈夫开车上班欢喜之余,随之而来的是下班停车的烦恼。因为是老旧小区,各项配套设施远远跟不上人们对新生活的需求。近年来,因为工资上涨,生活水平的提高,手中也渐渐有了点积蓄,买新房的计划也在一步一步酝酿之中。

我们这个小家是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的一个缩影,很多家庭面临同样的窘境。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勠力同心,终究有一天能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7--2022:“安居乐业”高层楼房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条件的改善,我们也想在后半生买套设施齐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新房,犒劳一下辛苦大半生的自己,享受当下美好的生活。

经过前期的准备和考察,我们终于在2017年秋季买下了心仪的高层新楼房。电梯、停车位、地下室、暖气、新风、人车分流等配套设施,满足了我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所有需求。

还记得过小年入住的那天,我夫妻俩兴奋得一夜无眠:有对走过人生的感慨、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当下生活的珍惜!真是“忧居”难成眠,“优居”喜无眠啊!

一路走来,有痛苦、有欢乐,有辛酸、有安慰,有难过、有惊喜,有沮丧、有感激......时代每天都在变,人们需求不断变,我们家房子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教育初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还有对这个伟大好时代的感恩!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