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5点,家住信阳市商城县双椿铺镇红石桥村锥塔组的许平华,就循着手机闹铃声匆匆起床,来到偏瘫多年的婆婆柳月英屋里,帮她换尿不湿,查看床铺清洁,送便桶,然后回来洗漱、烧开水、下米煮饭,喂食20多只鸡鸭,打扫屋里屋外卫生。
一阵忙碌后,许平华又进屋叫刚上四年级的孙子起床,招呼婆婆和孙子吃早饭,7点整,送孙子去两公里外的三里坪小学上学,回来继续洗衣、种菜、下地干活......
红石桥村土地贫瘠,无出产,也无矿产、企业,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全村1252人有111户贫困户,绝大多数人都靠出外务工生活,留守老家200余人,全是老弱病残幼。许平华的丈夫和儿子也是长年外出,留下祖孙三代3个人在家,全靠许平华一人照料。
走进许平华的家,庭院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洁有序,甚至连偏瘫在床的婆婆屋里,也十分整洁卫生,床铺清洁,屋里没有异味,床头放置有开水瓶、口杯、刷牙用具、零食等,这样的环境在乡下农村是很难得的。
已经84岁高龄、满头银发的老人提起许平华,就满怀愧疚而又自豪幸福:“我偏瘫十几年了,都在床上,真亏了俺家儿媳妇每天把我伺候得好好的,鸡呀鸭呀肉呀全都吃好了。每天给我洗得干干净净的,一天三顿送水送饭,换尿不湿,没有她,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活。她太辛苦了,屋里屋外全靠她。”
据了解,许平华家是防返贫监测帮扶对象,原有8口人,两个女儿出嫁后,儿媳也因不堪家境贫寒离家出走,留下年幼的孩子。许平华的丈夫和儿子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只好出外务工,家里的一老一小便由她照料。除了繁杂的家务外,为了补贴家用,她还坚持种了6亩多田地,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红薯、玉米,农村有的她基本上都种上了,还养殖了20多只鸡鸭。
村里为了帮扶许平华家,聘请她担任了道路保洁员,负责三个村民组的道路和人居环境卫生清扫。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沉重的心理负担,让50多岁的她看起来容颜憔悴。
中国农村朴素的家庭观,让艰难维生的家庭得以相互扶持。被问到这么多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许平华憨厚地低声说道:“农村人就这样,我是儿媳妇,我不伺候谁伺候她呢?”
说,在许平华的身上,我们似乎找不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显体现,然而,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新时代的农村妇女,却在默默地践行着勤劳善良、孝老敬亲的中华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