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周口市将进入“三夏”生产大忙时节,各地小麦迎来收获季,豫东大地再次奏响丰收的乐章。
5月24日,在郸城县城郊乡金黄色的田野上,麦浪滚滚,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轰隆作响,预示着每年一次的“收麦季”又热火朝天地开启了。
24日下午,随着五台收割机轰隆隆开进麦田,周口市郸城县胡集乡晋岗村附近一处20余亩小麦正式开镰收割。
记者在晋岗村看到,金色的麦田里,熟透的麦穗籽粒饱满,不远处,收割机往来穿梭,轰鸣声不绝于耳。麦穗顺着传送带进入脱谷箱,麦秆直接粉碎还田。脱谷箱装满后,农户们迅速在地头铺好防水布,接收收割机倾泻下来的麦粒。
“今年天气比较干燥,雨水少,好在灌溉及时,收成还算不错。”村民王师傅把收割好的麦子打包装好之后,搬上三轮车。来不及和记者多聊上几句,就骑车拉回去晾晒了。
据介绍,这一块麦田占地约20余亩,由于近期天气可能有变,所以农户们邀请了淮阳区的收割队提前抢收。村民们几乎都是全家出动,一刻不停闲地用电动三轮车、拖拉机等农具往家里运送着“金粒子”, 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25日临近中午,家住郸城县巴集乡沈楼村的张大爷来到家里的麦田查看麦穗长势。“麦粒已经很硬了,差不多可以联系收割队了。”张大爷摘下几个麦穗,在手中一撮,金黄的麦粒纷纷落入手心。张大爷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村邀请了鹿邑的收割队来收麦子,收割队已经看过麦子,再等一个星期左右就能收割了。鹿邑收割队的领队王师傅告诉记者,受油价波动影响,今年每亩的收割价格比去年贵了20-30元,可能达到60-70元一亩。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周口市通过深入摸排调研,针对全市机械缺口3000台以上且分布不均衡等实际情况,市县两级农机部门提前与相邻地市沟通,引导外地收割机跨区作业,预计引机量3千台以上;组织沈丘—郸城—鹿邑、项城—淮阳—太康、商水—西华—扶沟三条从南到北的循环路线,形成了市域循环;县级农机部门实行分包乡镇制度,全力做好引导调度工作。
周口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韩玉林表示,今年是个干旱的年份,周口的雨水要比往年偏少六成左右,此外,疫情的反复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国家“统防统治”和科技壮苗等政策的扶持下,普遍选种良种,以减少病虫害情况的发生,加之良好的灌溉条件以及麦农们的辛勤劳作,近期农科院下乡调查发现,无论是亩穗数、穗粒数,还是小麦灌浆情况,都已经大大超过了晚播条件下的预期。可以预见,今年周口小麦还是一个丰收的景象。
5月2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河南省“三夏”生产专题新闻发布会,据了解,河南小麦99%以上靠机收,为打赢机收会战,全省计划投入联合收割机18万台、播种机80万台。坚决完成“三夏”生产目标任务,确保全省8500多万亩小麦的机收率稳定在99%以上,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另外,农机需求对接、机具检修维护和驾驶操作人员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完成,正蓄势待发迎接丰收季。
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三夏”生产工作,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服务保障“三夏”生产 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的通知》,按照“一市一县一乡一村”要求,做好组织服务。
在高速路口、主要干道就近设立服务站点,及时为跨区作业人员提供信息指引、作业对接、属地登记备案、防疫等服务。
对转运农机的车辆和自走式农机实行优先查验、优先放行,对持有“两码两证”(健康码绿码、行程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跨区作业证)的农机作业人员,允许农机通行和下田作业,不以农机登记地、户籍地、通信行程卡带*号等限制跨区域作业。
对核酸检测结果超过48小时的,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采用“抗原+核酸”的检测方式,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立即放行,不得以等待核酸检测结果为由限制通行和作业。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任明志 刘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