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市
地市

群众无小事!许昌鄢陵县税务局驻高庄社区第一书记“进村赶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18  浏览次数:5911
核心提示: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丁连营 通讯员刘晖霞 王汉卿 李铁军他叫韩振华,自1991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守在税务第一线,每天接触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2013年4月至今,韩振华先后被许昌市鄢陵县局党委派驻到鄢陵县大马镇朱庄社区、马坊镇马贡村、马栏镇高庄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丁连营 通讯员刘晖霞 王汉卿 李铁军

他叫韩振华,自1991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守在税务第一线,每天接触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2013年4月至今,韩振华先后被许昌市鄢陵县局党委派驻到鄢陵县大马镇朱庄社区、马坊镇马贡村、马栏镇高庄社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回首这9年三任“第一书记”的工作经历,韩振华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他深知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当好驻村第一书记,一心为民谋福祉,就是他人生最大的荣誉!

“铁纪护航”换届选举——选出了群众认可的“领头人”

    肩负着组织信任、领导嘱托和群众期盼,2017年11月14日,他来到马栏镇高庄社区。当时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字,乱!从入社区那天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高庄社区做出改变。在进驻见面会上,他向社区群众立下军令状:“来了高庄社区,我就是高庄社区人,我会用真心、用行动,让高庄社区景美、民富、人幸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建强两委班子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关键。春节过后,正值换届选举,社区里依然存在拉票贿选现象,为确保选举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他没有惧怕黑恶势力的威胁,进家入户,和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一对一、面对面进行交心谈话,讲明拉票贿选的严重性,争取到了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的理解与支持。鉴于情况比较复杂,他主动向县局党委汇报,并报请县、镇两级组织部门派出工作人员实地监督,经过严密组织,社区开始了为期一周堪比高考一般严格的候选人推举和支部委员选举工作。选举现场每名代表间隔一米,投票期间不能交头接耳,选举过程非常艰辛但最终顺利完成。新当选的社区“两委”成员7名,其中5名都是新人,平均年龄40岁,最小的28岁,大专以上学历4人。群众纷纷拍手称赞,说:“真正选出了群众理想的干部。”

高素质的两委班子的建立,是他在高庄社区燃起第的一把火,让他在高庄社区树立了公信力,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认可,这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深知要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深入到群众当中跟他们拉近距离。他和新一届两委班子每天入户,跟群众聊天拉家常,站在他们的立场想他们所想,终于找到了常年上访的根源:那就是群众对班子的不信任,对管理的不认可。

问题找到了就必须对症下药,他和两委班子成员反复讨论,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学习、财务、档案、印章、卫生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他当时昼夜吃住在社区,熬夜熬得眼睛都肿了,嘴唇上火起了一嘴泡,饭都吃不了。

当时一位村委委员看到后说:“韩书记,我也不会说啥好听话,你为俺村做的事,俺们一辈子都记在心里。”当时真的很辛苦,压力也很大,但是看到群众期盼眼神,就感到非常值得。因为制度完善了,党员干部行为规范了,日常管理工作有序了,群众的满意度提高了,常年上访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乘势而上千帆竞,策马扬鞭正当时。班子团结了,内部管理规范了,为提升党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他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实施了“一编三定”“1+N”党员管理制度和党员积分制度。对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学习、义务劳动、秸秆禁烧、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日常工作进行签到积分管理,年底汇总积分,与评优评先挂钩。同时,为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党员家庭实行挂牌管理,提高了党员的荣誉感。一系列的奖励制度的建立提升了党员带领社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劲头,也带动了社区党组织活动红红火火的有序开展,让社区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从选举到解决上访,从规范制度到凝聚人心,一路走来个中艰辛他无法诉说,但是付出总会有回报,高庄社区从一个软弱涣散村变成了一个先进村并被授予“许昌市五好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环境整治生态宜居——从修下水道破题顺民心

群众无小事,点滴暖民心。马坊镇马贡村后街积水问题是该村遗留“老大难”问题,路面常年积水七八十公分,群众出行困难,怨声载道,甚至有群众为此打架上访,影响很大。当时马坊镇镇长找到韩振华,问他能不能解决?他说:“行,我一定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为找到问题根源,他短短几天走访了后街所有群众,发现问题有两个;一是因为该村村民建房垫高宅了基地,路基相对低了,又没有排水系统,导致村内道路积水严重。最重要最难解决的是第二个问题,一住户认为排水会导致自家住房地基下沉,房屋安全隐患很大,所以极力阻止修下水道。韩振华当即找到该住户,认真倾听他们的顾虑和需求,站到他们的立场出思路,想办法,但是始终没有进展。

于是韩振华与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商议决定召开群众大会,要求每户派一人参加,大家集体表决。会议召开时,那家住户来了三个人,态度比较强硬,提出很多无理要求,甚至提出“每户出10万元把下水道修到村外”。会议现场的村民代表们立刻群情激奋,见此情况,韩振华把他们单独叫的一边,让施工队长给他们耐心讲解施工情况,确保他们的房屋安全,打消他们的顾虑。再经过现场群众的一番劝解,最终达成协议:坑边用水泥修五米护坡,保证房屋安全,并赔偿1000元树钱。大会结束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韩振华不敢松懈,立即安排机械和施工人员,要求他们天一亮就进场施工。

第二天早上五点半,韩振华赶到施工现场,情况有了变化,他们家说什么都不让修。看到这种情况,在场的村民代表都急了,部分群众甚至说:“今天下水道修也得修,不修也得修,要不然让派出所过来强制执行”。这个时候,一个受到多次帮扶的贫困户站出来说:“韩书记,下水道从我家里过,一分钱赔偿都不要。”他情绪有所缓和,韩振华抓住时机立即把他们拉到一边再次沟通劝解,他终于点头同意。韩振华安排后街所有村民代表跟他签订施工协议,并立即下令机械开工。正是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让韩振华赢得了马贡村全体村民的认可,都觉得韩振华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第一书记。

人到了村里,村就在心里,只要用了真心、真情,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幸福,方能在驻村工作中有所作为。现在的马贡道路干净了,出行方便了,邻里关系也和谐了。韩振华又和两委班子商讨建立了“路长制”“保洁员制”“最美庭院”等机制,把环境治理纳入日常管理,马贡村当年被评为“河南省卫生村”。

脱贫攻坚不落一人——做贫困户的“贴心人”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村与村、组与组的情况各不相同。其中,贫困户黄红超的情况让韩振华最是为难。黄红超长期酗酒,家徒四壁。当时韩振华去他家,场景让韩振华既心酸又震惊。房屋常年漏雨,屋内隔山墙坍塌,被子衣服散乱一地,一家5口只有一张床,妻子还有精神方面的疾病,3个孩子也没有上学。韩振华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黄红超站起来干起来。第一要解决他家住房问题,韩振华查阅大量有关贫困户的相关政策,在政策范围内为他筹集建房资金,资金到位了但施工却出现了难题。原来,农村建房通常会垫高宅基地,久而久之,黄红超家比周围邻居低了足足一米,遇到雨雪天气,院内大量积水,如果不垫高宅基地,房屋无法施工。但是按国家有关政策,他家只能享受90平方的盖房补贴,这垫宅基地的钱怎么办?韩振华把情况向县局党委和乡镇领导作了汇报,在局党委的支持下为他协调后续资金,让房屋顺利进行施工。

房子开建了,韩振华也松了一口气。但一次黄红超又喝多了,不但辱骂工人,还跑到村部骂骂咧咧,声称:说给我盖房,也不盖楼房,那就把房子给韩振华恢复原状。说真的很委屈,但韩振华也明白群众的感情是质朴的,只要用心用情,一定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和理解。就这样一波三折,黄红超的房子终于建了起来,住房条件和之前有了天壤之别,他现在逢人便说“多亏听了韩书记的话,把这老房子拆了重建,你看现在多敞亮”。看到他住房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韩振华的心也踏实多了。韩振华深知扶贫先扶志,要想彻底帮他摆脱贫困,必须帮助他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韩振华通过与村两委协商,给黄红超安排了公益岗位,每月收入1400元,同时跟学校沟通让3个孩子顺利入学,这个家庭总算步入正轨了。现在,再见黄红超,他总是笑嘻嘻地说:“喝酒撒酒疯的恶习我会慢慢改,以后听韩书记的话,把这个家过好!”这一刻,所有的委屈辛苦都化作了继续奋斗的动力。

付出就会有收获。驻村9年来,韩振华协调项目资金对村内道路硬化6公里、清理修缮污水管网1800余米、建设文化广场2个、标准化村室3个、安装变压器12台,并接通天然气、自来水等民生工程,三个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为丰富社区生活,营造团结友爱向善的浓厚氛围,韩振华还先后在社区举行群众趣味运动会,八一文艺汇演,邀请社区退伍老兵开展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组织广场舞大赛;每年开展一次孝善文化节,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以及最美社区人、最美庭院等活动。韩振华个人也荣获河南省税务系统驻村扶贫先进个人和许昌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如今,路通了,水通了,天然气通了,老百姓生活方便了,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只要韩振华一进社区,大家都纷纷上前打招呼、拉家常。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第一书记“进村赶考”,一定要让老百姓阅卷评分,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将继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绘好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努力带领老百姓走好共同富裕的赶考之路。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