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活着,其他的都是小事,借的钱慢慢还。”当年近50的刘本(化名)说出这句话时,长舒了一口气。 刘本的父亲今年78岁,患有冠心病多年。7年前刘本父亲突发急性心梗,心功能严重衰竭,在IABP辅助下紧急置入4枚支架开通血管,才得以挽回性命。
刘本回忆,当时医院为父亲紧急处理完心梗后,又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心脏二尖瓣已出现中等程度的狭窄,但考虑到父亲已是高龄,又刚做过手术,便在医生的建议下后续服药保守治疗。
这7年间,刘本和三个兄妹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一个弟妹在照顾年迈的父母。和许多挂念儿女的父亲一样,每当刘本打电话询问父亲身体情况时,老父亲总说着“没事,都挺好”。
或许是受限于经济、家庭及个人健康意识等多方面因素,老父亲服药并不规律,时断时续。
自今年年初开始,老父亲活动后逐渐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直到两周前,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后来竟发展到没走两步路就胸闷气喘,双腿浮肿。
刘本兄妹得知父亲病重,立刻赶回老家,经当地医生诊断,怀疑父亲心脏二尖瓣有赘生物,如不及时处理,赘生物一旦脱落将有生命危险。在医生的建议下,刘本兄妹带着父亲慕名来到了河南省胸科医院。
入院后,经心血管外科十病区负责人肖长波副主任医师诊断,老人患的是风湿性心脏病,因二尖瓣出现了严重风湿性病变,导致二尖瓣重度狭窄,瓣口面积面积仅为0.9cm²(正常4-6),排除了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赘生物形成。
老人入院时身体状态非常差,合并心源性恶液质,不能平卧,稍活动就胸闷无法动弹,且合并持续性房颤。肖长波团队立刻给予强心利尿治疗,应用辅助心脏功能药物,老人的急症暂时得到了缓解。
考虑到老人因患有严重的冠心病,曾于7年前做过支架手术,为探明冠脉是否再次发生病变,肖长波团队进一步完善老人冠脉造影检查后发现:三支冠脉也存在严重病变,重度狭窄,其中右冠状动脉远端已出现闭塞,这也是导致老人出现心绞痛的原因。
如此,诊断便已明晰:老人不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还患有严重的冠心病。要想彻底解除病痛,需要同期复合手术!
因患者年龄大,体质差,手术不仅要置换二尖瓣,还要进行冠脉搭桥术。尤其是对于已经做过支架的老人来说,同期开胸行二尖瓣置换和冠脉搭桥术的风险与难度将会剧增。
“患者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一般,如果药物保守治疗,虽能缓解病情,经济负担小,但却无法解除病痛;如果行外科手术,可彻底解决问题,但手术风险大,花费多,家属是否愿意承担?”肖长波说,作为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更应该设身处地去为患者考虑,如何选择才能让他们利益最大化。
让肖长波感动的是,刘本兄妹果断选择更为积极的外科治疗方案时说“我们就一个父亲,他操劳了一辈子,我们每个人多分担点,也一定要给父亲争取一个活命的机会!我们也知道这次手术风险大,但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全力支持肖主任。”
经过反复斟酌,详细评估,多学科会诊,肖长波团队决定待老人身体状态调整到合适状态后进行择期手术。
任何时候,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从容的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
术中,手术团队精细操作,严密缝合,谨慎用药,加强止血,预防及避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因手术属复合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体外循环时间长,为避免出现炎症反应,手术团队选择利用离心泵及涂层管道,将手术对血液的破坏降到最低。
手术由我国著名心外专家、河南省胸科医院名誉院长王平凡与副主任医师肖长波主刀,主治医生张亚飞担任助手,仅耗时5小时30分钟,成功为老人实施“冠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人工生物瓣置换+左房取栓+左心耳封闭术”。术后老人恢复顺利,术后三天撤除呼吸机,心脏超声显示心功能良好,置换瓣膜效果明显,将于近日康复出院。
风湿性心脏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瓣膜病变。在患病初期,患者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下肢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心功能失代偿的表现。
而冠心病则是冠状动脉管腔发生病变出现狭窄或阻塞,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的一种心脏病,这是两种不同的心血管疾病。刘本父亲所出现的症状,恰恰是在两种疾病双重作用下引发的。
肖长波说,7年前患者出现心梗进行支架介入治疗是正确的急救措施,但在随后的检查中发现已出现二尖瓣中度狭窄时,应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进行二尖瓣置换术,这样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改善。他提醒,特别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建议到专业的医院进行咨询,切勿拖延,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医生最需要的是尊重和信任,患者最需要的是希望和放心。在整个救治的过程中,当兄妹四人得知父亲的治疗将会面临高风险,甚至有可能会人财两空时,他们依然选择对医生完全信任。也正是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给了医生一颗“定心丸”,让彼此毫无顾虑,为患者争取一线生机,也守护了一位从医者的初心和感动。“这几天,每当我查房时,老人都会拉着的手不停地感谢,作为医生,能看着患者康复出院,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肖长波微笑着说。
来源:河南省胸科医院
审核:刘鹤洋
责编: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