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会说,小学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有人说,小学阶段是参天大树打基础、夯根基的最佳时间。
在郑州市管城区东三马路小学校长刘学华眼中,小学不“小”,它是孩子们学生生涯的起点,需要学校给与最强有力的守护;小学又“小”,必须要从孩子们的身边开始、从学校的发展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将守护成长的力量落在实处。
对于东三马路小学的师生们来说,这份守护的力量便是“一核两翼”的东三马路教育——以学生为核心、以“排球特色课程”和“艺佳衣美劳动课程”为依托。
“守护”的力量,从教师开始,也从校长开始
东三马路小学,是一个只有800余名学生的普通小学,但同时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小学。
这所历史悠久的小学,扎根在繁荣的商圈里,沐浴了数十年的商都文化,迎来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学子。
辉煌意味着责任,繁荣意味着复杂。落在刘学华这位一校之长身上的,是生源遍布五湖四海的现状,也是随着老一代教师逐渐退休的人才梯队“断层”。
“我们学校有53名教职工,大多数是80后和90后。”刘学华说,“一方面是老一辈的教师缺乏,另一方面也有体育、美术等学校特色校本专业教师的缺乏。”
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场所,教师是引领学生发展的直接因素,师资更是展现了一个学校水平的直接指标。
该怎么办?
刘学华选择“双管齐下”:一方面,是数年如一日地延请资深、优秀的教师在学校开设“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传帮带效应;另一方面,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中不断设置“练兵场”“讲武台”,让学校所有的教师有充足的机会获得提升、展示自己。
此外,刘学华以教师们的家人自处,所有老师的家中大事总有她的身影,对教师们嘘寒问暖更是日复一日、从未断绝。
遇到有的教师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到校,刘学华还会和校党支部书记以及学校领导班子“顶上”,去代课、教学和训练。
“校长和老师没什么两样,我们都是为了守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刘学华说。
“排球”的力量,从历史汲取,也在实践中壮大
一个800余名学生的小学里,一二年级学生人手一个软排球、三至六年级学生人手一个硬排球,校级排球队有男女队各一支,班级为单位的排球队从四年级每班一个……
更惊艳的是,这样一个人数并不算多的小学,坚守排球特色教育已经40余年,累计获得各级荣誉90余项,包括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20余项、市级区级奖项更是数不胜数。
这就是东三马路小学的“排球”力量。
提起排球特色教育,刘学华还记得刚来到东三马路小学时的情景:学校里排球运动蔚然成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来上几手颇有专业运动员风采的排球招式。
刚刚任职校长的刘学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大力发掘的宝库。
于是,刘学华召集学校排球运动的教职员,集思广益,从1979年学校组建第一支女子排球队、2003年被确定为省排球项目传统学校以来学校排球运动的历史入手,建成了由校长、校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排球项目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学校排球特色教育。
“上世纪郎平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在世界上打出了中国风采,我们学校的排球也是从学习‘女排精神’起步的。”刘学华表示,“排球运动需要集体共同的努力,不仅能够让学生强身健体、养成运动锻炼的好习惯,更能够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荣誉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在人生道路上发光出彩。”
在东三马路小学,排球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的学生很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孩子们跟随父母远离家乡,在学习和生活中心理压力和负担是要比其他小学高的。”刘学华说,“但是通过参加排球运动,借助我们的排球教育课程,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挥洒汗水,一些压力就这样轻松地释放出来了。同时,我们组织的班级联赛、每逢节日举行的特色比赛,都帮助孩子们逐渐培养和强化了自信心,就这一点上说,‘排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现如今,东三马路小学聘用了专业体育教师、校内设置了标准两块标准排球场地、两块气排球场地,并购买了训练用球和训练器材;以排球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也在一年一年地举办着。
“排球是向上的,我们的排球教育实践也在向上,学校的孩子们同样在向上发展。”刘学华说。
“衣美”的力量,从实际出发,也在教育中延长
作为一所学校,东三马路小学除了有着历史悠久的排球教育外,其本身的地理位置也十分不平凡。
这所小学坐落于郑州市的服装商业圈,周边有银基、大观、锦荣、世贸等全国性的大型服装集散基地,特别是有些学生的家长,就在这些服装商圈工作。
“早在‘双减’政策之前,我们就在探索如何依托实际来开发特色劳动教育了。”刘学华说。
经过前期的走访调查、领导班子和教师们的多次研讨,名为“艺佳衣美劳动课程”的劳动特色教育课程在东三马路小学正式建成。
这套富有东三马路小学特色的课程,是东三马路小学自主研发的服饰主题劳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和发展历史,感受劳作的魅力,激发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在服饰的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服饰制作技艺,尝试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实现传统与科技的完美融合,培养劳动意识和习惯,培养审美素养和匠人精神。
“我们打造了一间服饰劳动教室,教室包括五个功能区:材料区、创造区、展示区、体验区、活动区。”刘学华介绍,“课程的实施分启蒙培育、实践探索、创新造物三个阶段完成,将内容细化为纺织染的通识课程、缝纫工具的认识与使用、传统服饰的欣赏、设计及简单制作、现代服饰通过AR互动教学,为创作而教,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动手能力实现阶梯式成长。学校还定期开展服饰展销会、跳蚤市场、义卖节、服装T台秀、服装艺术周等拓展活动。”
近年来,东三马路小学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教育系统五好关工委、教育系统示范家长学校,获得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锦标赛精神文明奖、郑州市文明学校、绿色学校、中小学德育先进单位、德育创新先进单位、教育系统“双关爱”活动示范学校以及电化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刘学华看来,有“一核两翼”的加持,东三马路小学的特色教育,将成为守护学生全面发展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