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郑萌 |
河南商报记者 吴军
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今年前三季度,郑州市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经营情况如何?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否旺盛?用工成本有没有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和融资情况如何?
11月13日,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公布,该队最近在郑州市352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目前84.9%的企业经营状况处于良好或者稳定状态,同时,近九成的企业用工同比增加或持平。
经营:
整体收入缓慢上升
调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郑州规模以下服务业单位样本中,反映其经营状况处于良好或者稳定状态的占比为84.9%。
其中,12.8%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有所增加,64.2%的企业反映整体营收同比持平,23%的企业反映今年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反映营业收入增加的企业数量在逐步增长,占比从7.5%增长至12.8%。反映营业收入减少的企业数量从30.6%下降至23%,营业收入稳定的企业一直在总量的65%左右徘徊。
调查显示,市场诉求是整体企业收入增长的主因,有78.6%的企业认为市场需求是影响企业经营的最重要因素。
从调查资料看,目前郑州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整体收益情况处于缓慢上升的状态。一季度以来企业营业收入下降的占比持续减少,从年初的27.6%左右下降至目前的23.9%,盈利持平的企业从66%上升至67.9%,盈利增加的企业从一季度的6%上升至8.2%。
用工:成本增加
导致用工需求下降
调查显示,当前服务业单位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较为旺盛,呈稳定增长态势。
在调查样本中,有12.5%的企业反映对劳动力需求增加;有76.7%反映对劳动力需求保持稳定;只有10.8%反映对劳动力需求下降。
什么原因导致部分企业的用工需求下降呢?“对企业来说,影响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经济效益下降两项指标。”郑州调查队有关人士称。
调研发现,不少企业反映经营成本上升较快,今年前三季度,反映经营成本上升或持平的企业分别占总调查样本的22.4%和70.2%,仅有7.4%的企业反映在本季度内营业成本出现下降。据了解,影响经营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是用工成本升高,占65.8%。
融资:超六成企业
融资来自银行
调查显示,约八成的企业反映流动资金充裕或者一般,只有19.6%的企业反映流动资金较为紧张。总体来看,七成企业没有融资需求,有12.5%的企业认为当前融资比较困难。
在有融资项目的企业中,有60.6%的企业反映融资来自银行贷款,有24%的企业融资来自民间借贷,融资来自专项资金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别为7.7%和5.8%,融资来源于其他的占1.9%。
转型:市场缩小
是企业转型主因
调查显示,目前郑州市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有转型升级考虑的不算太多,今年前三季度有13.6%的被访单位正在转型或者考虑转型,但转型的原因主要是受到被动因素影响。调查问卷显示,这些转型的企业中有68.7%反映是因为市场萎缩和竞争加剧使得企业不得不进行转型,因发现了其他的商机而主动转型的企业只占转型企业的31.3%。
【建议】
创新可提高企业竞争力
优化结构可增加企业效益
小微服务业企业以后该如何发展?有关专家对此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想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跟上步伐,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关注技术、品牌和创新。”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富禄称,企业的生存不能仅局限在保持现有订单,还应当大力发展研发和设计,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得更多的客户和订单。
此外,张富禄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大力调整和优化服务行业结构,改造传统行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有关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们希望政府部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发挥融资中介服务机构作用,将资源向市场前景看好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倾斜,简化信贷流程,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用好政策优势
可帮企业事半功倍
支持企业发展,郑州市在政策支持方面不断“加码”。今年9月,郑州市出台打赢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破解转型发展瓶颈制约,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2017年至2019年,市级每年安排1亿元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建设;安排1.2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专项资金,支持保税物流仓 ( 含境外仓)等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设立3亿元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和商贸物流企业发展壮大。
加大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支持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加快设立1亿元的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5000万元,科技参股担保资金5000万元。
小微服务业企业应该充分借助郑州市推出的相关扶持政策,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丰富企业运营方式、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