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河南暴雨期间,濮阳市民任周刚只顾带领志愿者们扛起沙袋堵堤口,却没顾得上自家100余亩的训练基地被淹。而这个基地,他投入了几乎全部身家。
帮助家乡抗洪,他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年7月19日,任周刚送走一批7天6夜的夏令营小团队,这段时间频繁下雨,他所经营的训练基地地势较低,地面时常有积水。
训练基地位于濮阳市南乐县元村镇,占地100余亩,这是2016年12月,任周刚开展的创业项目。
任周刚对这个训练基地投入了大量的心血,100余亩的基地主要被分为三大块:训练场、养殖场和休闲娱乐场。训练场主要用于集体团建或者真人CS,养殖场内有果树和各种植物的种植采摘,除此之外,还有民宿区,集吃喝玩住为一体。
“基地2017年后正式开始营业,到现在有五年了。”任周刚说,基地投入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自己的积蓄;另外,他还向银行贷了笔款。
他是在7月19日下午四点左右,接到命令,统一集合并进行抗洪救灾的。
“当时新乡辉县受灾严重,我们这离那比较近,听说承担了一部分的泄洪任务。”任周刚回忆。
到达集合地点,任周刚接到任务,带领三四十位青壮年一起,提前将沿途的一些堤口堵上。
“抗洪救灾,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任周刚说。
训练基地被积水吞没
连续工作10小时,他们手脚都被磨破
接到任务的时候,时间紧,任周刚和其他人需要先将沙袋填满,再去将一个个的堤口堵实。
恰逢三伏天,接连多日雨水充沛,空气又潮又闷,湿热难耐。第一步先是填沙包,现场只有统一发放的沙袋和土、砂土还有石子。
“衣服马上都被汗湿完了,”任周刚对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说。
沙包制作完毕后,他们马上投入到堵堤口的工作中。大概六七个堤口,均是直径一米二三的圆形管道,任周刚和其他志愿者们,不仅需要将整个管道填满,还需要继续在洞口边缘继续垒出超两三米的距离,“为了让堤口更结实,不至于遭遇洪水时冲塌。”
四十个人挥汗如雨,在泥泞和积水中与时间赛跑,终于在7月20日凌晨两点完成了工作,“干完活、泄了劲儿,休息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这帮人的手上脚上都是泡。”任周刚回忆。
20日早上六点,短暂休息后,任周刚想抓紧去训练基地看看。
他和家人驾车,还没到大门口,就被积水拦退,“车根本过不去,一看那个架势,我就觉得不对。”
下车往前走,任周刚越来越绝望,训练基地有很多坡地,在当时已全部被淹,积水甚至已经没过房顶。
训练基地被淹,7个月过去还有积水
时间无情又理性地昂首向前,2021年水灾的伤痛,对有些人而言,仍未被抚平。
任周刚经常对着自己的训练场叹气,离训练场直线距离一公里左右,有一条上世纪60年代就存在的老河道,80年代后,当地又对河道进行整修,不过在暴雨前,河道内早已没有水流,只剩一个深4米左右的洼地。
多年间,当地居民在不断翻新自家宅基地的过程中,会从河道附近运些泥土,致使河道附近因人为因素增加了不少“支流”。平日里下大雨,或许会让支流布满积水,却也无伤大雅;可7月的特大暴雨,让雨水漫过河道,顺着根根支流,汇入至任周刚的训练基地中。
“现在,训练基地最低洼的地方,还有一米多的积水,”水灾过后七个月,基地因积水遍布,无法投入使用,任周刚算了笔账,基地占地100亩左右,如果花钱抽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是基地无法营业,我没有办法拿出这笔钱清理基地。”
基地本来有专门划分出来的种植养殖区,如果没有水灾,超过十亩地的红薯和葱马上就要丰收,眼见着大笔的收入进账,可全被洪水冲毁。
暴雨过后,任周刚继续投入到当地的志愿工作中,随叫随到,却对训练基地的100余亩地无能为力,“现在只能出去打打零工,偿还贷款。”
曾经的训练基地
任周刚和志愿者们连夜堵堤口
征集
2021年~2022年的冬天,顶端新闻·河南商报再次联合豫发·锦荣公益社、锦荣国际轻纺城推出“暖冬”系列报道,爱心公益的脚步从未停歇。
如果您对濮阳人任周刚不顾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所感动、如果你也想向他所经营的训练基地伸出援手、介绍谋生资源,欢迎与河南商报记者联系,我们将会尽可能协调爱心企业、热心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顶端新闻·河南商报热线:0371-86088666。(编辑: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