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宋红胜 通讯员 陈金毅 宋光莉
1月7日,科技部正式公布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新乡市榜上有名,是该批次河南省唯一上榜的城市。此前,河南省的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曾上榜该名单。
【厚植创新沃土,建设“创新之城”】
新乡市凭啥拿下这一“国字号”荣誉?新乡市科技局长李亮认为,这与该市较好的科技创新基础是分不开的。
科教资源丰富、产教紧密结合,夯实了新乡产业创新的基石。新乡拥有11所本(专)科院校和25所中等职业培训学校,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数量最多的非省会城市,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诞生了全球第一支甲型H1N1疫苗、全国第一块可充电电池、第一台复合式盾构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矮抗58小麦等辉煌成果。
产业基础较好、民营经济活跃,形成了新乡自主创新的主体。该市工商注册企业中99%以上为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高企、规上工业企业中纯民营企业占比均超过95%,是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中国电池工业之都、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制冷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
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增强了新乡创新发展的动力。2017年,新乡率先在全省推进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2020年创新出台先行先试“新八条”。作为自创区核心的新乡高新区,新乡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3年累计提升26个位次,达到66位。
创办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构架了新乡开放创新的桥梁。4届高博会累计邀请高校院所556家(次)、科创企业400余家,参会嘉宾3800余人次,其中诺贝尔奖得主4人(次)、国内外院士178人(次),实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959项,签约总投资2429亿元。
【发挥自创区“先行先试”实验田作用】
2010年,科技部启动创新型城市工作。所谓创新型城市,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高效的创新服务和政府治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支撑引领作用的城市。
李亮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多年来,新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自创区‘先行先试’实验田作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
“十三五”期间,新乡市财政科技支出累计超过44亿元,年均增速达20.43%;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13.8%,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多年在省内领跑;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00家,稳居全省第3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5.7件,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3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同比增速达到12.6%,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5个百分点,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获批。
此外,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新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生物医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太行实验室、新能源与电池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依次布局;中科院、中纺院、北大、浙大、哈工大、欧洲农业物理研究院、南威尔士大学、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等域外创新资源先后落地。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和现代创新体系】
根据《科技部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国科发区〔2022〕5号),有关城市要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建设方案重点任务落实,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打造人才高地,扩大开放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新乡市将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加快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现代创新体系。”李亮说,该市将发挥自创区先行作用,打造新乡全面创新改革的实验田;发挥高新区引领带动作用,全力推进平原科教城、中原农谷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流创新主体;积极对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一流创新平台;聚焦主导产业和前沿领域,凝练实施一流创新课题;不断优化人才生态,引进培育一流创新人才。
“今年上半年,我们要完成太行实验室和电池及新能源实验室的组建、挂牌和运行,新增新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八家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家以上。同时,还要争取新增国家高科技企业8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新乡市市长魏建平说,该市还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电池和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开展重大科技专项15项以上,实施科技创新引领项目400项以上,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争取为河南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做出新贡献。
编辑 苗亚祥 王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