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和老师来说,也是新的任务和挑战。
近期,郑州经开区实验小学在区教文体局的领导下,紧抓课堂质量、优化作业管理,提升延时服务质量,积极开展“双减”教师说、“双减”我来做、“双减”共探讨等活动,探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加强听评课 向课堂要质量
学校积极开展“年级组长引领课”“青年教师跟进课”等听评课活动,由校长牵头组成听课组,深入课堂,详细记录课堂教学流程,观察师生教、学状态。通过课堂深入观察、课间交流沟通,实现“听课-研讨-交流-提升”短、平、快,有效促进课堂教学优化提升。
一年级负责人吴丽霞老师的引领课《秋天》一课中,孩子们在老师的趣味引导下,思维敏捷,大胆发言,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认识字、词,体验汉字的结构美,意境美。刘玉梅、汪鲁霞、郭素丹等各学科组长也都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引领课。
评课环节中,校长史兆霞在与听课教师深入沟通时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多在精简教学环节、精炼问题引导、优化作业设置、智慧多元评价等方面下功夫,探索有效途径,优化课堂,切实在减负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创新作业设计 提升学习效果
落实“双减”,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同样是重中之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经开区实验小学积极探索,共同研讨,建立了符合学校学情的“3+3+3”作业管理模式,实现作业多样分层,凸显自主探究性、综合实践性,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率。
所谓“3+3+3”作业管理模式:即制定以课堂为中心、在校完成作业为轴心、以“限时、控量、提质”为核心的“3个心”作业管理制度;建立每周一研、每月一查、每期一展的“3个一”作业管理机制;形成“基础+提升、基础+弹性、基础+拓展”的“1+3”作业设计思路,形成基础达标,弹性发展,思维提升,学研结合的作业管理模式,凸显作业育人功能,减轻师生课业负担,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推动“经开教育”新发展。
除了基础达标性作业如“难点突破小应用”等以外,高年级的“诗文配图”“党史学习读后感”、中年级的“数学趣味手抄报”、低年级的“红色故事我来画”等拓展性作业,化书面作业为综合性的小展示,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业”的趣味性。

贴心小“进补” 延时服务提质量
每日延时服务时间,学校开展丰富的延时服务活动。
除了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如黄河面韵工作坊、乐翰书法社团、校园足球队、乐刻版画社团等发展学生特长外,还有班级贴心作业辅导延时服务。
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分层耐心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使延时服务作用最大化,使学生作业在校内尽量完成,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双减”大论坛 听听师生这样说
学校积极落实经开区教育局相关工作精神,开展“双减”大论坛活动,在全校师生之间开展“双减”教师说、“双减”学生说等研讨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及时反馈信息,切实将“双减”落到实处。
“双减”教师说研讨会上,四年级年轻教师裴芹芹说:“落实‘双减’政策,需要老师充分利用课堂,增强课堂有效性。通过这段时间以来的听评课和教研交流活动,我觉得收获很大,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着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难点突破小微课’,‘易错易辨背儿歌’等有效途径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效!”
“在学校里学习不会的知识可以问老师,问同学,不懂的能马上解决,回家后,作业减少了,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了!”五(7)班学生张梓熙说。
据悉,经开区实验小学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以问题解决为指向,以交流研讨为路径,以反思感悟为内化,以技术融合为支撑,以激励增值为指向,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的乐学课堂高效模式、创新作业形式,提升延时服务效果,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