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阳
10月20日,黄河实验室揭牌成立。这是继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之后,河南第三家省实验室。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实验室将成为重要科技支撑平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并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前不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正当其时。黄河实验室将扛起服务河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支撑黄河流域高水平管理、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任。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瞄准流域系统治理国际前沿,把握“水—沙—碳—能”要素,致力前瞻性、原创性核心技术研究,建好特色科技链条“关键环”,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黄河全域统筹和科学调控,开创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面。
新中国治黄成就是基础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素来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在塑造形成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的同时,也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千百年来,历朝历代始终在同黄河水害作斗争。沿黄人民对安宁幸福生活的夙愿一直难以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从毛泽东同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治理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黄河复杂难治,症结在于水少沙多。巨量的泥沙来自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黄河泥沙为患的重要原因。
70多年来,从河源区的生态修复,到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再到下游的河道整治,全流域系统治理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
“通过调水调沙、下游河道整治、标准化堤防建设,黄河治理和保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黄河水利科学院副院长江恩慧表示。
攻关黄河治理六大科技难点
确保黄河安澜,保护好黄河生态,黄河才能够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黄河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光谦提出,黄河实验室聚焦黄河水沙协调与悬河治理、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研究与示范、双碳目标下的生态文明示范、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智慧黄河示范应用、新时代黄河治理战略研究六大任务开展科研攻关。
当前,黄河水沙形势依然复杂,下游泥沙淤积、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引发超标准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水沙协调与悬河治理方面,应科学决策、久久为功。
在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研究与示范方面,黄河流域风、光、热、土地资源丰富,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设黄河流域绿色能源基地,向“零碳能源”目标迈进。
在双碳目标下的生态文明示范方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黄河流域为整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碳汇技术研究。用“两山”理论推动乡村振兴,把碳中和纳入农林牧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开展综合示范。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方面,针对源区生态保护、中游水土保持和滩区生态修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上中游打造光伏农牧业一体化产业,推进土地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黄河滩区发展风、光绿色能源,提升滩区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碳交易为机遇增进滩区人民幸福。针对城市遇灾脆弱、能耗和碳排放高等问题,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城”的新发展格局,增强人民安全感。
在智慧黄河示范应用方面,放眼全球看黄河,考虑多圈层相互作用,考虑碳圈和气候变化,以行星尺度多圈层大数据模型研究带动黄河水沙中长期预测的突破。在流域应用层面,建设黄河大脑和智慧黄河数字孪生,为水资源调度、极端天气监测预警与应急除险等提供科技支撑。
聚焦黄河文化,保障长久安澜,集自然、人文、科学、科技、工程于一体,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开展黄河治理战略研究。
以人才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
黄河实验室由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郑州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水平科研单位联合共建,将设立学科集群,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纽带,组建“核心+协同”团队,联合攻关、实现突破。
坚持以人才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为此,王光谦特意强调:“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黄河实验室要为黄河和河南引全国乃至全球之智,引进、培养、用好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我们经常说的“卡脖子”技术,就是因为基础研究支撑不够,导致瓶颈技术难以突破。黄河实验室要向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倾斜,通过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PI制”等新兴科研组织方式,行政与科研分离,释放创新活力;建立新型项目立项与组织机制,凝练“一流课题”;建立项目导向的人事管理和激励机制,组建“一流团队”;探索灵活合规的经费管理制度,赋予实验室独立经费使用权;建立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对接机制,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紧跟科技创新的步伐,与时代同频共振,黄河实验室定能在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上有所突破,为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科技力量。 (编辑 施尚景)
10月20日,黄河实验室揭牌成立。这是继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之后,河南第三家省实验室。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实验室将成为重要科技支撑平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并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前不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正当其时。黄河实验室将扛起服务河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支撑黄河流域高水平管理、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任。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瞄准流域系统治理国际前沿,把握“水—沙—碳—能”要素,致力前瞻性、原创性核心技术研究,建好特色科技链条“关键环”,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黄河全域统筹和科学调控,开创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面。
新中国治黄成就是基础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素来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在塑造形成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的同时,也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千百年来,历朝历代始终在同黄河水害作斗争。沿黄人民对安宁幸福生活的夙愿一直难以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从毛泽东同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治理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黄河复杂难治,症结在于水少沙多。巨量的泥沙来自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黄河泥沙为患的重要原因。
70多年来,从河源区的生态修复,到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再到下游的河道整治,全流域系统治理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
“通过调水调沙、下游河道整治、标准化堤防建设,黄河治理和保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黄河水利科学院副院长江恩慧表示。
攻关黄河治理六大科技难点
确保黄河安澜,保护好黄河生态,黄河才能够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黄河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光谦提出,黄河实验室聚焦黄河水沙协调与悬河治理、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研究与示范、双碳目标下的生态文明示范、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智慧黄河示范应用、新时代黄河治理战略研究六大任务开展科研攻关。
当前,黄河水沙形势依然复杂,下游泥沙淤积、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引发超标准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水沙协调与悬河治理方面,应科学决策、久久为功。
在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研究与示范方面,黄河流域风、光、热、土地资源丰富,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设黄河流域绿色能源基地,向“零碳能源”目标迈进。
在双碳目标下的生态文明示范方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黄河流域为整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碳汇技术研究。用“两山”理论推动乡村振兴,把碳中和纳入农林牧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开展综合示范。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方面,针对源区生态保护、中游水土保持和滩区生态修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上中游打造光伏农牧业一体化产业,推进土地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黄河滩区发展风、光绿色能源,提升滩区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碳交易为机遇增进滩区人民幸福。针对城市遇灾脆弱、能耗和碳排放高等问题,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城”的新发展格局,增强人民安全感。
在智慧黄河示范应用方面,放眼全球看黄河,考虑多圈层相互作用,考虑碳圈和气候变化,以行星尺度多圈层大数据模型研究带动黄河水沙中长期预测的突破。在流域应用层面,建设黄河大脑和智慧黄河数字孪生,为水资源调度、极端天气监测预警与应急除险等提供科技支撑。
聚焦黄河文化,保障长久安澜,集自然、人文、科学、科技、工程于一体,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开展黄河治理战略研究。
以人才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
黄河实验室由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郑州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水平科研单位联合共建,将设立学科集群,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纽带,组建“核心+协同”团队,联合攻关、实现突破。
坚持以人才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为此,王光谦特意强调:“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黄河实验室要为黄河和河南引全国乃至全球之智,引进、培养、用好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我们经常说的“卡脖子”技术,就是因为基础研究支撑不够,导致瓶颈技术难以突破。黄河实验室要向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倾斜,通过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PI制”等新兴科研组织方式,行政与科研分离,释放创新活力;建立新型项目立项与组织机制,凝练“一流课题”;建立项目导向的人事管理和激励机制,组建“一流团队”;探索灵活合规的经费管理制度,赋予实验室独立经费使用权;建立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对接机制,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紧跟科技创新的步伐,与时代同频共振,黄河实验室定能在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上有所突破,为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科技力量。 (编辑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