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排在首位的就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这是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加快建设现代化强省的必然选择。在新发展阶段,河南必须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实施一批变革型、牵引性、标志性举措,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汇聚创新动能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
创新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决策,这是着眼“两个大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对各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近年来,创新日益成为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哪个区域创新能力越强,哪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越高。所以,各省市纷纷围绕优势领域谋划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在强化科创战略定位上再提升,如北京、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湖北提出打造“两心”即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二是在大科学装置建设上再布局,如安徽正大力推进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3个大科学装置建设。三是在高端创新平台培育上再加力,如浙江举全省之力推进之江实验室建设,安徽聚焦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四是在发挥区域创新优势上再聚焦,如浙江聚焦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湖北打造“光谷”“车谷”,安徽聚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布局研发资源。五是在科创政策先行先试上再突破,如浙江联动实施6个方面50条政策举措(“六招五十式”),五年内省财政将安排600亿元左右,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9000亿元左右。
比较视域下河南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河南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在研发规模、创新平台、高端要素、双创活力等方面存在差距,这些仍然是制约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不在创新发展上迎头赶上,就没有出路、没有前途。
面临的问题。一是研发投入与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2019年,我省生产总值54249.2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而研发经费仅793亿元,位居全国第9位,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46%,位居全国第18位,中部地区第5位,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4%。二是创新平台与制造业规模不匹配。多年来,我省工业规模稳居全国第5,但是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只有172家,与先进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我省有16家,仅占全国总量的3%。没有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就难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三是创新要素与本地企业研发需求不匹配。如今越来越多的河南企业日益重视科技创新,但是我省整体上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的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人才短缺,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四是创新创业活力与产业升级态势不匹配。当前,产业升级进入加速期,沿海地区甚至部分中西部省份创新创业氛围活跃,如浙江在新制造、湖南在新消费、四川在新经济、陕西在硬科技等新赛道上活力迸发,各细分行业新品牌不断涌现,而我省则相对活力不足。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我省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创新生态等相关。一是产业结构制约明显。一般来说,区域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高研发产业上,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研发支出大、研发人员多、产品附加值高,而我省传统产业比重大,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高端装备、互联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偏低。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仅为11.1%、22.4%。二是企业结构层次不高。创新往往更多集中在头部企业,大型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必须依靠创新才能始终占据行业前沿,而我省此类创新型企业数量偏少,大多数企业都是腰部企业,产品策略多是跟随性,相对研发投入不大,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24.7%,有专利申请的仅占14.9%。三是创新生态体系不优。在创新软环境上差距明显,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耦合中存在着诸多断点、痛点,难以吸引、留住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汇聚创新动能的路径方法
河南应围绕“国家所需,河南所能,企业所求,未来所向”,打造全国创新高地,汇聚创新动能,探索适合河南实际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径。
创建高端科创平台,汇聚高层次创新要素。重塑重构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省实验室体系,培育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力争在优势领域创建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大科学基础设施,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农机装备、隧道掘进装备、高端轴承等特色领域,加快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强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主力军作用,优化研发平台、实验室等布局。加快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科学家及科研团队等来豫设立科研分支机构或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端科创平台,吸引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人才,汇集国际国内高层次创新要素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服务。
建设高品质科创载体,吸引高端要素落地。强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规划建设沿黄科创大走廊,以中原科技城为创新极核,以高新区、航空港区、经开区为创新节点,支持各县创建省级开发区,形成全域覆盖的科创载体体系。支持各地标准化复制推广智慧岛等“双创载体”,形成一批创新服务体系完备、赋能作用突出的众创空间,形成创新生态小气候。支持各地产业集聚区创建研发核心区、中试基地、孵化园、加速器,培育“创新平台+中试基地+创业孵化器+产业园”的梯次孵化体系。依托各类科创载体,培育和引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创新标杆企业,集聚高层次要素和高技术产业,打造河南科技创新名片。
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提升创新赋能效率。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打造创新联合体为重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联合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推广“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研发组织模式,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制”“赛马制”“PI制”等新兴科研组织方式,依托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领航型企业,带动各类科创机构深度参与,激活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赋能效率,突破一批制约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化,让创新真正转化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引导建设域外创新孵化平台,链接外部高端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全国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在欧美日等国设立研发中心,并购境外科研机构,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支持河南企业在省外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科创资源为我省创新发展服务,支持各地在沿海发达城市设立孵化平台,引导本地龙头企业集中布局研发中心,集聚当地高端要素。深化豫京、豫沪、豫粤等合作,支持本地企业与省外高校、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联合设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各地与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移转化。
培育“热带雨林”创新生态,全力打造人才高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人才引进、科研平台、金融服务、政策扶持等创新要素发力,推进政、产、学、研、用主体贯通,人才、金融、土地、数据要素汇聚,培育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推广发达省市在技术移民、人才评价机制方面成功的改革经验,全力引聚高端科创人才。对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加大普惠性支持力度,给予初创企业、原创产品更多的应用场景,培植适宜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土壤。(作者: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赵西三)
编辑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