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一片红色沃土,党史人物群星璀璨,红色资源得天独厚,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巨大宝库。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从百年党史中感悟真理智慧、汲取奋进力量,才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七一前夕,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走进我国著名革命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先生挚友曹靖华的故里——三门峡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
6月25日,记者跟随五里川镇河南村党支部副书记程海波的脚步,来到曹靖华的故居。“品似春山蕴藉多 文如秋水波涛静”,走进曹靖华故居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对联,也是对曹靖华一生光辉事迹的客观评价。
曹靖华故居是一座两进的院落,古朴幽静,为典型的豫西民居。西厢房客厅正中央,悬挂着鲁迅先生亲笔撰写的“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桌上摆放着曹靖华先生的半身雕像和一摞厚厚的作品。
南北厢房,以“走出伏牛山”“奔赴光明地”“窃火异邦”“引木刻之玉”“文化使者”“教书育人”“最后十年”等版块,详细展示了曹靖华先生伟大而又光明的一生。
“磨道学堂”走出的红色文艺大家
程海波不仅负责曹靖华故居文物史料的搜集工作,还担任展览馆的讲解员,他对曹靖华的事迹也如数家珍。程海波介绍,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为晚清秀才,因痛恨政治腐败,自愿选择“躬居山区,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开展新式教育,学生弟子遍布豫陕两地。曹靖华六七岁就开始和父亲一起推磨认字,推一圈磨,父亲就教他认一个字,曹靖华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称自己启蒙于“磨道学堂”。
1916年,曹靖华考入开封省立第二中学。1921年被组织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在莫斯科,他受到瞿秋白同志的引导和帮助,成为瞿秋白的挚友。瞿秋白对曹靖华说:“中国的文艺田园太贫瘠了,希望你做一名引水运肥的‘农夫’。”自此,曹靖华开始大量翻译苏联革命著作,并寄给鲁迅,再由鲁迅转给已经回国的瞿秋白。
北伐战争爆发后,曹靖华受李大钊同志派遣,赴开封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苏联顾问团翻译。随后,他大量翻译介绍苏联革命著作。曹靖华的许多作品在当时产生极大社会反响,成为激励革命者斗志、打击反动军阀的有力武器。在此期间,他与顾问团翻译瓦西里耶夫(汉名王希礼)交往甚密,将鲁迅的《阿Q正传》推荐瓦西里耶夫。瓦西里耶夫读后很感兴趣,打算将《阿Q正传》译成俄文本。为协助瓦西里耶夫翻译《阿Q正传》,曹靖华开始频繁与鲁迅先生通信请教,由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作为一名以笔为枪的革命战士”,1937年“七七事变”后,曹靖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提名和领导下,他参加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主编“苏联抗战文艺丛书”,短短5年时间共译出《列宁的故事》《列宁格勒日记》《保卫察里津》《铁流》等30余部300多万字作品,鼓舞了成千上万的青年投身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中,鲁迅兴奋地将曹靖华称为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值得一提的是,曹靖华翻译的著名作品《铁流》,让长征中的红军斗志倍增。1931年出版的《铁流》,当时仅印了1000册,被国民党当局列为禁书。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同志回忆:“延安有一个很大的印刷厂,把《铁流》不知翻印了多少版,印了多少份,参加长征的老干部,很少没有看过这书的。”《铁流》让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们倍觉亲切,它以火焰般的革命热情,鼓舞着处在艰难险阻中的工农红军,使这些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们,将自己的英雄行为,当成中国的“铁流”。
程海波说,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苏俄文学寄托和塑造了几代革命者的青春与梦想。那些伟大的抱负、闪光的梦想和救亡图存的不屈信念,很多都能在曹靖华译成中文的苏俄革命作品里找到共鸣。
一生师友是鲁迅
“小镇青年”曹靖华走出伏牛深山,义无反顾地踏上革命文艺道路,和鲁迅先生的引导和鼓励有着莫大的关系,两人的情谊从他们频繁的书信往来中可见一斑。
《鲁迅日记》记载,从曹靖华开始与鲁迅通信,到鲁迅病故的11年中,他们两人往来的书信多达292封,其中84封鲁迅的去信被收录在《鲁迅全集》中。
1934年,鲁迅先生了解到曹靖华父亲曹植甫的事迹,抱病写就《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且在文末署名“会稽后学鲁迅谨撰”。据考证,鲁迅先生一生只写过四篇碑文,这篇《教泽碑文》是其中唯一为在世人所作,更是唯一一篇被收录进鲁迅先生作品集中的碑文。
曹靖华的侄子曹丰龄说,当碑文寄到卢氏后,爷爷曹植甫看后连连说:是篇好文章,鲁迅不愧为当代文豪,对教育也颇有真知灼见。他懂得教育,体贴老师,但专指我曹某人,我实愧不敢当。
曹植甫让人把准备好的碑石,搬放在村井旁,当作乡亲们挑水的垫脚石。直到1985年,这篇碑文才被刻在五里川中学校园内,如今坐落于卢氏县五里川中学的教泽碑亭是三门峡市文物保护单位。
延安时期,毛泽东读到鲁迅《且介亭杂文》中的这篇碑文,印象非常深刻,曾夸赞道,这篇教泽碑文,是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对老人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风范长存励后人
曹靖华一生孜孜以求,即使晚年生病后躺在病床上,也坚持撰写文章、审阅文稿、接待来访,关心教育、文艺工作的发展,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董必武曾以“洁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动骨弥坚”的诗句赞誉他。如今曹靖华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当地百姓,人们以特殊的方式纪念这位红色文艺大家,在卢氏县五里川镇,以“靖华”命名的道路、学校、建筑不胜枚举,有靖华幼儿园、靖华小学、靖华等。
1987年得知曹靖华先生去世的噩耗,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为纪念曹靖华同志,特意题词:靖华同志一生为革命事业和文学、教育工作奋斗不懈,功劳卓著,他是我的良师益友,高风亮节,殊堪怀念。
“我们村三百多户,靠发展香菇发家致富,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小汽车,目前我们正在引导富裕起来村民发展文旅项目。”程海波介绍,依托曹靖华这一红色名片,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河南村在原有的曹靖华故居旁,投资新建了设施完备的休闲步道、休憩广场和曹靖华纪念馆。下一步他们将以曹靖华故居和纪念馆为核心,以明清木版年画遗址和古仰韶文化遗址为重点,重点建设以红色生态为重点的特色文旅小镇。近年,河南村被评为“三门峡乡村旅游特色村”,一座红色元素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的古村落,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活力。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记者 孙勇
编辑:刘梦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