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消费者协会接到多名消费者投诉,有不法分子冒用正规金融机构APP,实施网络诈骗活动,严重干扰经济社会生活秩序,涉嫌违法犯罪。
对此,河南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擦亮眼睛,谨防诈骗,避免财产受到损失。
【】诈骗手法:诱使下载APP,胁迫你交“认证金”、“解冻费”
据介绍,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银保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任何机构不得在名称中使用“消费金融”字样。
不法分子通过短信链接或贷款平台推送的方式将信息发送给消费者,引导有资金需求的消费者下载非法使用知名金融机构Logo 标志的 APP,以发放贷款为由以被冒名机构的名义与用户签署《借款合同》,并以“专属客服” 的名义用 QQ 和用户联系实施诈骗。
在消费者下载软件注册完信息后,假冒 APP“专属客服”以“银行卡号有误、贷款被银行冻结”等理由,在未给用户放款的前提下要求消费者先交认证金、解冻金,并采用伪造监管部门资金冻结通知的手段,以影响征信、承担责任之名胁迫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向他们收取认证金、解冻费等费用,从而实施诈骗。
【】省消协:凡是放款前先收取保证金等费用的,往往都是骗局!
河南省消协提示,消费者如果有资金融通需求,应通过正规渠道从金融机构办理,正规金融机构在办理贷款业务过程中不会收取认证费、解冻费、保证金、验资费等名目的费用。
对于陌生来电、非正规网络途径推销“低息快捷”“免抵押担保”贷款业务的行为,广大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凡是放款前先收取保证金、解冻金、激活金、服务费的贷款往往都是骗局,消费者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要注册不明来历的网站或手机APP,不向来历不明的账户或个人汇款。
消费者一旦遭遇此类诈骗,应保持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线索。
如对金融业务存在疑问,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向有关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咨询核实,要擦亮眼睛,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保护好自身财产和信息安全。
(编辑 吉倩倩 施尚景 实习生 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