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残疾人越近,他们离困难就越远”。重度残疾人生活的好坏是大家很关心事情,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不少地方都在做尝试。
近年来,驻马店按照“就近就地、方便群众、医养结合”原则,探索建立“市级统筹、县乡实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破解了农村残疾人照护和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问题。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国14个省进行全面推广。
建立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有护工照顾、可免费享受一日三餐
驻马店探索出的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曾被国务院扶贫办推荐为“全球减贫模式”,该模式到底是啥?咋运行的?
驻马店市政协副主席、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银良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雪中送炭。
张银良说,“照顾一个,拖累一群,致贫一家”是重度残疾人和家庭的真实写照,“他们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吃饭、卫生、安全,甚至大小便等问题都需要家人寸步不离的照顾。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就像是被束缚住了手脚,既不能创收,又不得不支出,可想而知,这部分人和家庭要想脱贫有多么的困难。”

为了啃下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驻马店市经过多方调研,认为“给低保不如给服务”,决定借鉴和升级托老院模式,分两步走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是把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起来,让他们得到很好的照料;第二步是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给家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一个出路。
“我们首先选择在上蔡县进行试点,这个县人口有160万、残疾人有10多万。”张银良说,他们依托乡村卫生院和卫生所,就近就便来建立托养中心,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入住后,在护工的照顾下,免费享受一日三餐、洗澡和体检,签约医生直接上门送诊。
张银良表示,重度残疾人王老汉,在托养中心住得就很高兴,“每次见了我就拉着我的手说,活在这个时代,我一辈子,值了,在这住得劲啊。”
安排重度残疾的父亲住进托养中心,给其儿子介绍工作,贫困家庭有了奔头
除了想法解决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生存问题,相关部门还设法帮助这些人解决收入难题。
“有这么一个小伙子,叫聂可阳,父亲是重度残疾人,住进托养中心后,残联的工作人员介绍他到县城务工,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没几年,聂可阳娶上了媳妇,还有了孩子。”张银良说,现在夫妻俩每月到托养中心看望父亲,他们逢人便说,还是党的政策好,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驻马店市建立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115个,已循环入住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8000多人,现入住2110人。实现了“托养一人,解脱一家,脱贫一户,温暖一方”的目的,走出了一条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增收脱贫的新路径。

据介绍,驻马店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得到国家、省各级充分肯定,已在全国14个省进行全面推广,2018年、2019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连续两年赴驻马店调研指导该项工作。该模式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成功入选首届“全球减贫案例”,向全世界进行广泛推介,对于我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编辑 施尚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