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市
地市

为了坚持这项老手艺,河南鲁山这个老人一干就是六十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2-07  浏览次数:12523
核心提示:河南商报记者 孙超 通讯员 马松昭 张馨丹近日,在平顶山市鲁山县马楼乡永乐村,一位老人坐在院子里正为柳编准备着。浸泡一夜的圆润光滑、色如象牙的白色柳条乖乖地卧在老人面前,好像等待柳编老人帮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人老了,手不灵活了,干活也慢了,
河南商报记者 孙超 通讯员 马松昭 张馨丹

近日,在平顶山市鲁山县马楼乡永乐村,一位老人坐在院子里正为柳编准备着。浸泡一夜的圆润光滑、色如象牙的白色柳条乖乖地卧在老人面前,好像等待柳编老人帮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人老了,手不灵活了,干活也慢了,如果有人想学我愿意教他。”80岁的孔凡本边说边拿起一根柳条。

孔凡本是永乐村坚持柳编手艺中为数不多的一个,并且也是年纪最大的了。他从15岁开始就跟父亲学柳编手艺,当时因为有这一“手艺”,家里日子过得还不错。

据了解,柳编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活动,以柳条为主要原料的编织工艺品和实用品。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柳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多年前,永乐村的大部分村民靠柳编为生,那年代厂矿多,编织的柳帽供不应求,村民们每天都在忙着编织。“当时,每人每天最少能挣20元,干劲儿可大了。”说到高兴处,孔凡本眉眼里都是笑意,加上家家户户都用筐啊、篓啊、笆斗、簸箕的,这些也是家庭必备的家什,所以那时柳编生意特别好。 

永乐村的柳编这一“老手艺”是有溯源的,据传200多年前,一柳编男子逃荒至永乐村,把这手艺传授给村民,大家称他“柳匠”,从此柳编成了村民们维持生计的法宝。“柳匠”去世后,村民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村头,“柳匠坟”至今犹存,就这样柳编“老手艺”在永乐村世代传承。

如今,孔凡本已到耄耋之年,还在坚持这项老手艺。他家院子里东墙下有个地下室,室内距离地面一米多高,他在这里一坚持就是60余载。“干这活不能见风和光,只能在地下室干,编织时还不能坐,只能蹲着。”孔凡本说,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在木条间慢慢穿梭,身边的直锥、槽锥、勾锥、三槽木锥、四槽木锥、镰刀、劈刀等做柳编的工具一应俱全。

在孔凡本的堂屋,角落里放着编织好的笆斗,簸箕、提斗等,每件器具看上去都是那么精美、结实耐用。“10年前村里还有20多个村民做柳编,而今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人不愿靠这一手艺挣钱了,大部分都出门打工了。”永乐村党支部书记董天福说,现在的用户也少了,这一传统手艺正面临消失。现在村里做柳编的除了孔凡本,还有王中海、陈相林、赵黑吞、赵罗子4人,这4人中年纪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我们要想办法让柳编这项‘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编辑:刘梦鸽)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