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健康

河南屈光第一人刘苏冰,为5名抗疫英雄“摘镜”,采访中一度哽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4  浏览次数:238515
核心提示:河南商报讯(记者 李佳 通讯员 陈研)7月4日上午,郑州视光眼科医院举办了一场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的活动。中共党员、国务院特贴专家、郑州视光眼科医院刘苏冰院长,为5名一线援鄂抗疫英雄党员圆梦清晰世界,为他们免费摘镜。作为河南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屈光专家
 河南商报讯(记者 李佳 通讯员 陈研)7月4日上午,郑州视光眼科医院举办了一场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的活动。中共党员、国务院特贴专家、郑州视光眼科医院刘苏冰院长,为5名一线援鄂抗疫英雄党员圆梦清晰世界,为他们免费摘镜。

作为河南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屈光专家,刘苏冰在手术前的采访中,谈及疫情期间很多抗疫前线近视的医护人员,由于所戴近视镜被哈气打湿,严重影响正常工作时一度哽咽,眼中闪着晶莹的泪花表示:“如果有一天,我能为他们做近视手术该多好啊,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刘苏冰亲自为5名抗疫英雄“摘镜”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一次特殊的历史见证。在大疫面前,我们可爱、可敬的白衣战士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伟大抗疫精神,让党旗在抗疫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自大年初二开始,河南先后派出15批医疗队、1281名白衣战士逆行武汉,冲锋一线。两个多月里,在病房、在重症监护室、在方舱医院、在转运急救车上、在社区、在大街小巷的流调现场,他们逆行而上,为生命而战……

密封严密的隔离服中,哈气混夹着汗水模糊了很多医护人员的近视镜片,给他们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为了向抗疫英雄致敬,郑州视光眼科医院特别举办了这场“致敬最美逆行者,刘苏冰教授亲自为5名抗疫英雄进行免费“摘镜”。

小眼镜,大问题,严重影响疫情期间的工作

7月4日上午,5名援鄂抗疫英雄,经过20多项详细术前检查后,整装待发。

近视,在我们普通的工作生活中都极为不便,对于曾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来说,更是带来很多困扰。

“眼镜、护目镜、面屏,层层防护之下,眼镜非常容易起雾。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当时就想着,抗疫回来,赶紧将近视的问题解决了。”

当天上午九点多钟,手术前的集体采访中,谈及近视的困扰,5位来自一线的抗疫英雄均表示感触颇深。

“在抗疫一线,需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佩戴护目镜。近视的话,还要再戴着近视镜,很容易起水雾,影响视线,工作很不方便。”新乡医学院毕业生,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实习生郝莺歌表示。

“戴隐形眼镜的话,担心病毒通过接触进入眼内有感染风险。所以在抗疫一线,只能佩戴框架眼镜。”河南省第二篇援鄂医疗队队员朱晓飞表示,很多时候,鼻子上被近视镜和护目镜压的都破皮了。

“如果有一天,我能为他们做近视手术该多好啊”

就在河南商报等几家媒体对几位抗疫英雄采访临近结束时,刘院长也来到了采访现场。

她身边的助理悄悄告诉河南商报记者,院长其实一早就已经抵达了医院,之前一直在自己的办公室仔细的核对当天每一位进行屈光手术患者的资料,比对信息,以做到心中有数。

据了解,刘苏冰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以及用眼需求等条件,制定最可行的手术方案,而这样的习惯她已经坚持了几十年。

在其后的采访中,刘苏冰谈及疫情期间很多抗疫前线近视的医护人员,由于所戴近视镜被哈气打湿,严重影响正常工作时一度哽咽,眼中闪着晶莹的泪花表示:“当时我就在向,如果有一天,我能为他们做近视手术该多好啊,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屈光专家,从那一刻起,为抗疫英雄做些事情,免费为他们摘掉眼镜想法就在刘苏冰心中扎下了根。

“这也是我们在后方应该为英雄们尽的一份力。”刘苏冰说。

据了解,援鄂医疗队中很多都是共产党员,很年轻,在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这本身就很让人感动。

据了解,当天手术的五位抗疫人员全部都是党员,其中一只坚持在抗疫检测一下的95后“大学生郝莺歌”更是火线入党。

“通过这次手术,他们的到来,跟我们很多年轻的党员、医生和护士面对面交流,对我们自身也是一次很好的提高”刘苏冰说。

据了解,疫情期间郑州视光眼科医院的十几名名党员,组成立了党员先锋队,主动参与到医院周边社区和郑州东站的防疫工作当中,用专业的医护知识,做好排查防疫工作,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坚守好后方的阵地,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公益活动紧紧是开始,刘苏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向参与此次疫情一线防控工作中的“逆行者”推出一系列公益关爱活动,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向抗疫英雄们致敬。”

10点58分,五位结束手术,摘镜成功的抗疫英雄轻松的从手术室中走出,视光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五人送上了鲜花,其后,五位党员与党旗进行了和合影。

英雄谱

这5名抗疫英雄,有河南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他们从大年初二就赶到武汉一线,在很多信息都是未知、最为危险的时刻,义无反顾,冲锋在重症监护室的第一线……

在这里让我们再次认识一下这五位抗疫逆行英雄。

郝莺歌:让青春绽放在抗疫一线

今年春节,河南“95后”大学生郝莺歌也许做了她这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坚定的一个决定——退票。

今年才22岁的郝莺歌,是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医学检验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去年6月才到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实习。疫情爆发后,检验所承接了当地部分新冠肺炎样本的检验工作,每天的工作量巨大。

原本买好车票准备回家的郝莺歌听说所里有需要,立即退了车票,主动留下来,自告奋勇留在武汉的实习单位在抗“疫”一线从事风险很高的样本检测工作。

(郝莺歌在工作间隙做出“比心”的手势)

信息录入、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结果分析……每天的检测工作复杂而又枯燥,但郝莺歌每一个环节都完成得很细致。她经手的病毒样本,从未出现过纰漏。“我希望能够做到对每一例样本负责,对每一位患者负责。”

武汉“解封”后,郝莺歌感慨万千,“还记得武汉交通恢复通行时,一次上午坐车回宿舍,一个左转弯的时候竟然堵车了。”郝莺歌说,车堵了,她的心情却放松了。“堵车就意味着人多、车多了,城市正在复苏,生活又有了烟火气。这也是两个多月来,我和我的战友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朱晓飞:援鄂医疗队里的“狠心妈妈”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战士,而医务人员更是冲锋在前,直面疫情进行搏斗!濮阳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生朱晓飞是市援鄂医疗队的队员,2月2日已踏上驰援武汉的征程,开始了不分昼夜的紧张救治工作。

朱晓飞是一位正在哺乳期的母亲,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作为母亲,她心里有很多愧疚,因外出进修学习,她提前为大女儿断了奶,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就想把对女儿的亏欠弥补到小儿子身上,坚持母乳喂养,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疫情形势严峻医院将要组建援鄂医疗队,她知道后狠下心,放弃为小儿子哺乳到自然断奶的理想,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来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之后,救治工作是辛苦忙碌的,每次防护服的穿脱都要三四十分钟,衣服时常湿了又湿,但重症医学科出身的朱晓飞迅速习惯了这些。同济医院是武汉定点救治医院,?治的都是已确定的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朱晓飞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医院管理制度,认真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一名优秀重症医学科人员的专业性。

“我知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有千千万万的战友在并肩作战,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战役。”朱晓飞说。

隋煜:抗疫战场上的“侦察兵”

2月17日,市疾控中心派出两名流调(流行病学调查)队员出征武汉,32岁的隋煜就是其中一位,他也是河南省第九批援鄂医疗队(首批援鄂防疫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援鄂期间,隋煜与其他队员共完成新冠肺炎病例流调1202人,排查密切接触者1315人,处理预警信息3176条,处置聚集性疫情调查和疫情15起,企业复工复产指导29家,撰写调查报告28份。

(右一为隋煜)

如果把临床医护人员比作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上的“突击连”的话,那援鄂防疫队无疑就是疫情战线上的“侦察兵”。他们需要快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锁定并控制传染源,立即隔离密切接触者,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成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

每有新流调出的病例,隋煜和队友都来不及休息,会马不停蹄地返回驻地,对衣服进行消毒和简单淋浴后开始撰写流调报告,完成报告时往往已经到了后半夜。虽然比较辛苦,但是隋煜觉得,武汉人民对外省医护人员都怀着感恩的心。他说,在流调期间,很多武汉人被各个部门调查了很多遍,但得知隋煜是河南援鄂人员时,他们依然会变得恭敬和配合,并在隋煜离开时表达谢意。

王丽静:砥砺初心展本色,抗疫前线显担当

  2020年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紧急抽调人员成立医院隔离病房并组建援鄂医疗队逆行武汉。

  在医院征集报名的时候,王丽静主动请缨:“我拥有将近10年的重症监护工作经验,驰援武汉护理重症病人,从技能方面来说绝无问题。而且我还是一名有着10年党龄的党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论是出征武汉还是抽调至医院隔离病房,对我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她驰援的对口医院是武汉市第四医院,到达病房后,她才真切地感受到这真是一场 “恶战”。病房没有保洁员,没有护理员,从患者的吃喝拉撒到病房的卫生消毒,再到患者的所有诊疗护理全部需要由她带领的护理组完成。

不仅如此,她们还要为身处隔离病房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思想压力。她每天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带着令人窒息的防护口罩,每次都需要连续工作4-6个小时。可是,她从来没有喊过累,没有一句抱怨,当看到患者病情一天天好转,她感到这是最大的回报。

李建顺:隔离病房里的爱情“通讯兵”

  李建顺,河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男护士。在武汉抗疫期间,他在病房里见证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并自愿成为隔离病房患者的爱情“通讯兵”。

  在一次夜班中,李建顺去给一位老奶奶患者换免疫球蛋白。

  老奶奶问李建顺:“10床是我爱人,他也输了吧?”

  李建顺回老奶奶:“输着呢,政府免费给大家看病,放心吧!”

  那一刻,老奶奶连连点头,小声念叨着,那就好那就好。

  李建顺从老奶奶的隔离病房出来后,站在病房的走廊中间,不断有病房隔离患者的病痛呻吟声传入耳朵。他忽然决定,要做老奶奶和她爱人的“通讯兵”,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彼此的牵挂和惦念,更加坚定与病毒抗击的勇气和力量。

  在没有征求他们意见的情况下,李建顺这个“通讯兵”就上岗了。

  每次经过他们中一个的病床,李建顺总是会停下多叮嘱一句:

  “22床奶奶是你爱人,她让我告诉你,睡觉要盖好被子”

  “奶奶,爷爷让我告诉你,他很听话,你放心吧。”

  就这样,在隔离病房中,李建顺见证了一份朴素的、真挚的爱情。

  “30岁的我,还是单身。但是我理解的爱情就是这个样子,在最艰难的时刻,依旧能惦念着对方,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李建顺说,越是艰难,越要坚强,“因为我们都是内心有温度的人,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