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中国工业的未来太需要他们!但机械行业在校生数量由45%下滑至不到2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22  浏览次数:21006
核心提示:12月18日至20日,由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联合主办的2020年河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智能制造)职业技能大赛在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举办。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 郝瑞铃/文图

12月18日至20日,由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联合主办的2020年河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智能制造)职业技能大赛在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举办。

down_20201222_093656770

据了解,本次大赛围绕“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设置“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和“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两个工种进行比赛,是近年来河南省主办规格最高、参赛规模最大的职业技能大赛之一。

培育“大国工匠”,这个比赛必须好好整

12月19日上午,大赛举行了开赛仪式。开赛仪式上,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杨义波介绍,此次大赛共有来自49家企业、43所院校的228支代表队报名参赛,选手共计335人,参赛人员包括重点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以及院校在职教师、在籍学生。

down_20201222_093724214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教育培训部主任陈晓明认为,我国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制造类的在校生数量近5年来持续下滑,拿机械行业来讲,在校生数量更是由45%下滑至不到20%。因此,未来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我们迈向高水平发展,甚至产业发展的产业安全问题。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朱鸣表示,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对于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长,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传统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单独分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企业内部制造与信息化独立的人才使用体系造成了既懂工业又懂信息化的综合性人才比较匮乏,加上企业内部自建团队难度比较大,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改造的重要瓶颈。

因此,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是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抓手。青年一代更要抓住机遇,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向着“大国工匠”努力。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自信起来的他想进宇通

down_20201222_093712161

正在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大三年级的陈炜鼎是此次参赛的选手之一,“其实刚开始准备比赛的时候压力特别大,我还偷偷哭过一次。”眼前这个一米八多的高个子男孩羞涩地挠头,用他的话来说,他并不是班里严格意义上的学霸,“其实我对自己的理论学习情况特别不自信。”陈炜鼎说,他是班长,还要兼顾学生会琐碎的学生工作和广播站的活动,身兼数职的同时还要面对比赛难题,“一开始觉得很多题都不会,压力很大。”

好在,对少年来说,压力释放过后能更快速地轻装上阵。陈炜鼎说:“一有时间我们团队就会在实训基地琢磨操作要点,广播站也不去了,这段时间满脑子都是机器人操作。”备战比赛的两个多月来,带训的老师经常前来指点迷津,室友王亚琨也向他伸出援手,每次训练结束会把操作要点画成图分享给陈炜鼎看。“我觉得我们比赛过程中表现还挺好的,对比赛平常心吧,真的学到了很多。”

down_20201222_093736917

对即将迎来毕业季的他来说,这场比赛结果如何似乎也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让他坦承自己的理论学习、实操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不能说把题库里的知识点都倒背如流了,但所有涉及到的操作都很熟悉,比以前自信多了,毕业我想像师哥师姐一样递简历到宇通。”陈炜鼎笑,“机器人操作未来发展前景很好的。”

机器人取代人?不,人要掌握机器人

down_20201222_093718057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赵东辉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在未来,机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愈发紧密。“以后机器人会越来越多,会大量地取代人做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人会从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当中解放出来,之后会从事一些设备的维修、维护、研发、设计等带有复杂性、技术性的工作。”

赵东辉介绍,在刚刚的比赛中,参赛选手会按照抽取题目对工业机器人进行调试,进行相应的操作。实际生活中,参赛者可以运用机械臂实现物品搬运、焊接;设备故障维修、维护等等。智能制造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和交流机器人操作的机遇,“懂得如何控制机器人,将来才能在智能工厂中有一席之地。”赵东辉说。

down_20201222_093730174

来自河南信息工程学校的机电教师张玉枝刚结束紧张的比赛,她对河南商报记者说:“感觉有点没太发挥好,接触到的是和训练时不大一样的设备。”对于学生而言,职业技能大赛是提升他们就业自信的“练兵场”,对教师们而言,职业技能大赛还是切磋智能制造理论和技术的“交流会”。

张玉枝说:“参加这个比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可以学到别人是怎样操作的,有什么新的成果,回去之后在教学中又能将这些新的成果分享给学生。最重要的是,可以系统思考一下以后的工业制造中哪些地方人会被机器替代,从而更好地找到‘人’的位置,人要更好地掌握机器。”
统筹:赵强
编辑:郝瑞铃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