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诨汤白菜”“中国花木之乡”……获嘉县既是豫北平原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也是有着400余年花木种植历史的中国花木之乡。近年来,获嘉县内农业品牌凸显,白菜、花木、香菇、黑豆等经济作物的大力发展,给群众带来勤劳致富的新希望。
获嘉县供电公司围绕辖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发展,持续开展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农村地区网架结构不断完善,可靠供电半径日趋合理,客户电力获得感持续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诨汤”白菜销路旺
11月3日上午,获嘉县太山乡沙窝营村边田地,菜农张艳琴和丈夫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查看白菜长势、浇地、施肥……
“还有半个月,这茬白菜就能上市了!今年的白菜节,我们肯定还是第一!”晴好的秋日阳光洒落,曾是“美丽乡村 获嘉好物”两届白菜文化节“白菜王”的张艳琴信心满满,朴素的面庞满溢微笑。
获嘉县太山乡地处北纬35度的黄河故道,其气候、地形、水质,尤其是最适宜大白菜生长的“蒙金土”,造就这里白菜汤浑、味鲜、无丝、微量元素丰富的特色,素有“浑汤”之名。600年前,更是在被朱元璋钦定为皇家贡品。其种植范围以该县太山镇为中心,辐射周围面积超1万亩。
白菜的灌溉与储存、蔬菜大棚的建设与维护,都需要稳定充足的电力供应做保障。“现在种菜,比以往轻松太多。特别是浇地的时候,电卡一刷,我们俩人就能把这大片地浇了。”经历过柴油机发电浇地历史的张艳琴,对如今的用电灌溉满心感激。
张艳琴种植白菜已近20年。从当初自家几亩地的小打小闹,到现在近50亩的规模,增长的不只是种植面积,还有自己的腰包。2018年11月,获嘉县开设白菜节,张艳琴积极参加。在两年白菜节的“斗菜”环节,分别以单棵白菜27斤与19斤的重量一举夺魁。她的白菜也在郑州和平顶山60多家苏宁易购直营便利店同步上市。
“这个品种是‘秋丰’,有名的保健白菜。”张艳琴查看着白菜长势,感叹道:“其实种菜不难,就是浇地、施肥这几样。难得是应时应季去干。林章管俺沙窝营用电20多年了,平时浇地,不管白天晚上,但凡有个用电问题,打个电话就来,服务好得很!”
张艳琴口中的“林章”是获嘉县供电公司太山供电所台区客户经理赵林章,一名8年党龄的党员。获嘉县供电公司党委在基层供电所开展“党建+红色责任田”项目。项目以重点台区党员负责制为核心内容,开展“一所一志愿、特色助振兴”活动。基于此,太山供电所针对菜农分布广、负荷小、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将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组织党员客户经理定期对菜农用电设施进行上门义务巡视消缺、宣传安全用电知识。“抢收”时节,还义务协助菜农丰收。如此贴心服务,让菜农后顾无忧。
“今年是好年景,白菜能走个好价钱!”张艳琴满怀希冀。按亩产万斤白菜、一斤2毛来算,50亩就是10万块钱。届时,她的白菜将远销北京、河北等地,成为千里之外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特色园区种出“千亩春天”
虽已至深秋,但走进位于获嘉县史庄镇的“奇幻玫瑰庄园”,春天仿佛扑面而来。放眼望去,不见边际的月季花海徐徐延展。沿着蜿蜒的小路,紫花翠芦莉与菊花簇拥在一起,夹道欢迎来客。
“再过两天是重阳节,今天我们这来了县里的老干部参观团,专程来看看我们的花儿!”庄园负责人张晓民介绍道,语气满含骄傲。
张晓民的骄傲有其资本。奇幻玫瑰庄园始建于2015年,占地1100亩地。素来是我国南花北上、东花西引的天然驯化场。庄园拥有亚洲第一条自动化、智能化扦插育苗生产线,建成智能温室大棚23000平方米,年扦插繁育各种营养钵苗近2000万株,保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新优月季品种1000多个。
“现在我们园区的灌溉主要是喷灌和滴灌,全部实现电气化。看,这就是滴灌出口。”张晓民拂开层层花叶,向大家指点深处的滴灌设备。“现在科学灌溉,不用靠天养花,我们种植月季也是高精尖产业。”
奇幻玫瑰庄园现有变压器4台,总容量超1000千伏安,年用电总量达16万千瓦时,是名副其实的用电大户。特别是控温大棚采用地源热泵供暖,仅冬季4个月启用,年用电量就有10万千瓦时。
回忆起庄园成立、快速发展的这几年,黄堤供电所台区客户经理王新春有话说。在他的记忆里,庄园有因为小鸟钻入变压器引起故障,呼叫他处理的紧急情况,也有因变压器低压侧设备线夹损坏引起的电压不稳,请他帮忙检修的日常维护。
“人家对电的要求就是一个词,稳定!三伏天浇花,冬天大棚供暖,棚里面浇花都是用的净化水,可以说一时半会都不能断电,不然小苗肯定养不好。”王新春说。
有了充沛电力支持,“奇幻”玫瑰庄园得以有信心打造以月季为主体、以奇异珍稀植物为特色的集休闲、观光、游览、餐饮、住宿、保健、养生为一体的综合现代农业生态园。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种植规模到3万-5万亩,每年可为全国提供2000多个特色玫瑰品种,2亿多株品种苗、特色造型苗。”张晓民信心满满地说。
小香菇撬动致富新“引擎”
10月28日,走进获嘉县中和镇小官庄村香菇种植基地,只见大棚一个挨着一个。棚内温度适宜,这边技术员带领菇农正忙碌着为新入大棚的菌棒注水。那边一个个菇农正在采摘、分拣新长成的香菇。
“今天是我们上新棒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忙!”90后技术员田银虎乐呵呵道。他身后,一排排菌棒上的朵朵香菇稚拙可爱,正蓬勃生长。
香菇,以其味道鲜美、口感上佳、营养丰富而为群众喜爱。而在获嘉县中和镇群众看来,香菇种植生产周期较短,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优势。2017年,中和镇借助本地稀缺的地热资源优势,将香菇种植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导产业,开始了香菇产业扶贫之路。而其中,电是香菇基地发展的首要条件。
“合适的温度是香菇良好生长的必要条件。”中和供电所所长、党支部书记王功有说,“8到18度的时候,菌丝才会快速生长。夏天,这些香菇棚用风机加水帘的方式降温,冬天是温泉井供暖。不管哪样,都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因上门服务次数多了,王功有也成了半个香菇种植专家。
“一所一特色”,中和供电所辖区的“特色”就是这朵朵香菇。为香菇基地正常生产,该公司相继为东小吴村、中和镇北街更换变压器,增容500千伏安。同时,组织党员员工定期上门维护检修设备与随叫随到的临时抢修服务,使香菇基地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保证,真正实现“南菇北养、旺季走量、反季俏销”,确保了菇农的持续稳定收益。目前,中和镇已建成菌棒培养棚70个、出菇棚135个、菌棒生产车间4000平方米,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全镇及周边乡镇500余劳动力因此受益。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优质充沛的电力供应,“保姆式”供电服务,24小时应答抢修……获嘉县供电公司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勇当排头兵与先行官,将行业特色融入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党员员工的先锋模范作用,使电力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供电员工也真正成为助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首席编辑 华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