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金融
金融

保险多路径助力产业扶贫――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新跨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7  浏览次数:6323
核心提示:打赢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全社会的两大国家战略行动,旨在消除绝对贫困、消除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乡村振兴又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打赢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全社会的两大国家战略行动,旨在消除绝对贫困、消除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乡村振兴又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延续和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总要求的第一条就是“产业兴旺”。产业发展既能助力带动扶贫和脱贫,又是致富手段,走向美好生活的直接举措,因此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直接、最有效的衔接点。

保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在新的历史时点,更应找准定位、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脉络,有针对性突出保障本源和社会治理手段功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化解乡村产业的生产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同时,充分发挥保险增信和资金融通能力,服务经济全局,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水,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村保险金融市场繁荣。


保险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具有天然的内在属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保险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以“风险保障”为立业根本,为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身体疾病、意外事故等导致的重大损失提供保障,具有明显的“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特征,与扶贫理念天然契合,与脱贫目标完全一致,保险服务脱贫攻坚战略有着天然优势。

(一)保险是一种市场机制,有助于提高扶贫开发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通过保险的市场化运作和独立第三方管理,以契约精神和合同形式确立了各方权利义务,有利于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的保障,实现对贫困精准的补偿,提高运作效率。这种点对点式投放,发挥了扶贫开发资源优化配置的直接功效。

(二)保险通过大数法则和分散机制,放大扶贫资金的使用效应。保险能够把短期的、人均较少的扶贫资金转化为长期的、较高额度的风险保障,既可以面向扶贫对象的各类精准扶贫项目,也可以面向包括扶贫对象在内的社会大众的风险管理项目,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保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享科学性。


(三)保险的风险保障属性,可有效化解贫困地区民生、产业等多层次风险。基于丰富的保险产品,发展农业保险、小额人身保险、健康保险、扶贫保险等,可以拓宽保险扶贫的有效领域,防止农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解决贫困对象后顾之忧。


(四)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创新投融资方式为贫困地区引入“活水”。一方面,通过保险行业资源的直接投入,起到了“输血”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将保险增信,解决贫困地区重点产业风险分散和融资难题,增强扶贫对象创业致富的自我“造血”能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期对产业保障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持续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取得决定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叠加,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又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而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核心是经济的发展,本质是产业的进步。党中央在产业扶贫指导意见中强调,发展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推动产业兴旺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衔接期,发展产业是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为做好金融扶贫的后半篇文章,2019年银保监会在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求,用好金融力量,支持产业发展。作为金融扶贫的排头兵,保险应顺势而为,服务经济全局,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期,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具体到保险业助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对我国乡村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所认识。总体上说,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村的产业比较单一,基本以农业生产为主,在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推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进程中,仍亟需解决一些难题:


一是培育壮大乡村产业。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我国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应推动农林牧渔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提升乡村加工业、流通业等占比,健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发展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伴随产业的扩大发展,风险领域亦逐步扩大,需要保险进一步完全融入产业链发展当中。


二是推动质量兴农。要加大农业科技应用,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提升农产品品牌。由于乡村产业相对粗放,农产品销售主要面临“卖不出量、卖不上价”两大难题,首先是缺少规范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供给不足;其次是产品品牌认知度弱,好产品无法被充分认知,缺少展示平台,而通过“互联网+农业科技”赋能,持续优化生产规范,拓宽销售渠道,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伴随消费升级、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保险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升级换代,适应农产品追溯、食品安全等新兴市场需求。


三是支持产业创业升级。要揽人才返乡,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普遍面临缺人难题,外部人才引不来、本土人才难培养、优秀人才留不住等问题相互交织。因此,需要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促进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加强培训,提高创业技能,发挥对贫困户的持续带动作用。为适应产业创新主体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农业保险基础上,更需建立覆盖“衣食住行”农村保险生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返乡人才建立稳得住、留得住的风险保障体系和创业环境。


四是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要完善金融举措,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要。当前贫困地区仍然面临资金筹集困难以及自然灾害、经营风险缺少保障等难题,需要持续夯实金融保险服务网络覆盖,发展普惠金融保险,创新保险+信贷产品及模式,促进乡村信贷投入力度,强化建立多层次风险保障体系,链接更多金融资源,为产业发展“解决燃眉之急,消除后顾之忧”。


当前保险支持产业扶贫的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已将保险助力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伴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施进程的同时推进,保险在服务于产业发展、“三农”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机制不断创新,方法和措施也越来越丰富:


(一)“强产业、保脱贫”——支持地方特色产业聚合发展,精准链接贫困户脱贫增收。发展特色产业是拓宽增收渠道、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的有效路径,但贫困户自身发展特色产业,长期存在融资难、资金使用监控难、规模效应形成难等问题,而保险作为资金融通的桥梁,可有效解决特色产业发展难题。一是降低融资成本,实现扶贫资金的“免息免担保”。通过信用险+利息贴补,保险与政府、银行三方共担风险,有效降低产业融资门槛。二是“1+N”精准带贫,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即政府、保险、银行共同控制资金用途,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发展精深加工,强化企业竞争力。同时,监督企业通过“提供生产资料+订单回收”、增加就业岗位、土地流转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主动参与产业经营,发挥特色产业的带贫功能。


(二)“补短板、提动力”——支持扶贫农产品建立品质标准,打通扶贫产业销售渠道瓶颈。在扶贫农产品走向市场过程中,供需两端都存在一定难题。在供给端,由于缺少标准,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规模销售;在需求端,由于缺少品牌建设,导致扶贫产品品牌认知度弱,较难走进大众消费市场。基于保险的增信功能,结合科技及金融流量平台将有效解决扶贫产品销售瓶颈,一是“科技+保险风控”,完善扶贫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通过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结合保中风控管理,实施对生长标的状态监测,提供科学种养建议,逐步建立生产品质标准。二是“科技+保险背书”,形成消费者的放心标签。通过区块链技术留存生产档案,结合食品安全责任险、溯源保真保险等流通端保险产品,为地理标志性扶贫农产品等,提供不可篡改的品质、真伪双重背书。三是“互联网+金融流量”,基于保险流量平台拓宽销路。通过APP、小程序等流量平台,以互动公益活动等形式,发动员工、客户支持提升农产品销量,扩大产品品牌影响力。


(三)“助创新、增活力”——扶志扶智并举,加大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扶植力度。公共服务短缺、人才成长空间较窄、政策吸引力不强、支撑保障乏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乡村的人才培育及储备,而保险作为金融服务与社会治理的纽带,有效助力乡村致富带头人“选、育、带”,注重提升贫困人口技能水平,力求将贫困人口由打工者变成创业者,把贫困人口由股东变成合伙人,实现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一是支持政府搭建致富带头人培训交流平台,整合金融客户资源,通过普及金融、技术、营销、品牌等知识,帮助致富带头人建立创业能力。二是匹配专项金融资源,联合政府向符合带动贫困户发展条件的致富带头人提供小额信贷、保险支持,提升致富带头人的产业经营能力。三是拓宽增收渠道,发展致富带头人为保险代理人、农险协保员、保险宣传员等,普及乡村保险意识,发挥致富带头人在完善乡村金融中的引领作用。


(四)“防风险、稳脱贫”——提供一揽子农村保险,夯实产业发展的风险保障。风险保障程度不足,将为产业扶贫成果带来一定隐患。在生产经营方面,自然灾害风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是扶贫产业发展面对的两大重要风险;在贫困户个体方面,疾病意外、生活成本提升等是返贫主要隐患。通过研发一揽子覆盖人、财、地的扶贫保险产品,可有效助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守住脱贫攻坚的一条底线,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一是扩宽特色农业品种保险,试点推动收入保险。有效保障扶贫产业的自然风险以及产业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二是开发防贫保险,防止因病、因意外、因财产损失、因生产经营不善造成的返贫风险,筑牢贫困户收入保障网。三是开发民生类保险。今年受疫情影响等,应有效防范物价变动对贫困户支出带来的影响,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四是发展“农业保险+”,通过保单质押贷款、 “订单农业+保险+期货”“银行+保险+期货”等多种模式,链接其他金融资源,助力产业发展。


平安产险在中国平安“三村工程”统一规划下,于2017年9月专项成立扶贫项目组,开展保险助推产业扶贫的研究与探索,以“真扶贫、扶真贫、建档立卡、小步快跑”为工作原则,在贵州省连片特困区的台江县,落地国内首个由保险深度介入产业链、帮助贫困户低门槛参与、无风险经营的产业扶贫模式,探索出以保险撬动产业发展、精准关联贫困户增收的有效举措。在“台江模式”基础上,平安产险不断融合平安“综合金融+科技”资源,完善保险服务产业扶贫的路径和契合点,在全国13省实践推广70余个保险产业扶贫项目,提供产业扶贫贷款6.4亿元,带动贫困户超5万人。


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右中旗,当地燕麦产业长期未获得规模发展。2018 -2020年,平安产险累计为当地龙头企业提供9000万“免息免担保”的流动贷款,为产业发展送去“及时雨”。截至2020年5月,平安产险已支持其建立了燕麦香米、燕麦片、燕麦杯的加工生产线,营销网络已遍布全国,企业整体经营规模从2017年的1千万元增长至7千万元,已成为察哈尔右翼中旗强村富民的重要抓手。3年来,帮扶主体按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回收、优先就业岗位等,已成功带动10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人均增收约3700元、2019年人均增收约3369.3元,并为16265人提供保额达8.7亿元的防贫保障。平安产险还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区块链溯源+种植保险+溯源保险+食品安全责任险”新模式,为每一包燕麦建立唯一的溯源码。在助产销方面,平安产险专项设计了——平安云农场小游戏,以在线田间认领方式,让消费者更直接的方式买到高品质的农产品,2018年以来,通过线上营销活动等形式,已为燕麦带来超5000万零售额。


进一步做好保险助力产业发展的建议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要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同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新的奋斗征程”。保险作为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现代产业发展、改进农村社会治理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保险业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加大农村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由于保险是风险化解的有效手段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在制定乡村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保险化解风险和资金融通的功能,将其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纳入财政、农业、民政等实施政策当中,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和规律,建立更适宜当地产业特性、民生特点的风险分散体系,全方位护航产业发展。


(二)建立保险与信贷相互融合的有效机制。产业振兴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提供“血液”,由于乡村产业风险高、经营主体风险承受力弱,造成贷款风险高、银行授信难。应进一步在政府引导下,加大“保险+信贷”融合,立足于正确的法律依据,定位各金融主体的市场职能,有效推动保险化解涉农贷款中的各类自然风险和意外事故的作用,有效发挥银行在涉农贷款中的信贷审查和贷款杠杆效率的职能,推动银行、保险在农村金融的普惠定位,降低农户融资门槛,以真正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三)鼓励开展“保险+”探索。伴随云计算、5G、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乡村产业将形成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新业态,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将成为必然趋势。保险应立足新业态、新趋势,拥抱科技、变革创新,满足新的产业风险保障需求,政府对此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以及一些与民生保障紧密相关联的保费补贴支持。


(四)整合各方力量加大乡村保险宣传力度。保险产品对于乡村尚属于“非关注类事物”。建议地方政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动基层组织联合保险机构经办服务队伍,充分发挥村“两委”带头作用,形成知风险、懂保险、用保险的氛围,提升乡村保险意识,让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了解自身保险需要,加强保险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覆盖与延伸。(
王筱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