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患病,众人均摊”,2019年,这种网络互助的模式,在我国已有超过1.5亿人参与。
蚂蚁集团研究院日前发布全国首份《网络互助行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其预计2025年网络互助用户将达到4.5亿人,覆盖中国32%左右的人口。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参与网络互助的成员群体主要为收入中等及偏低、保障相对缺乏、大病负担能力较低人群。
将原始的保险形态与互联网相结合,小额保障、即收即付网络互助的模式,近几年吸引到了不少参者。支付宝中的“相互宝”、水滴公司旗下的“水滴互助”等产品都属于网络互助,国内类似的网络互助平台已超过100家。
其实,网络互助并非新兴产物,清朝末期的“火险会”被认为是国内网络互助的雏形。这些年随着金融的创新以及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让网络互助行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白皮书》显示,网络互助的人群目前已经非常庞大,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超过1.5亿人参与。
网络互助的79.5%参与者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72.1%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农村;12.93%成员自述没有社保,68%的受访者没有商业保险,72%的参与者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
这部分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保障相对缺乏,网络互助极大提升了参与者的生活安全感。77%的参与者认为,网络互助给自己带来了“保障和安全感的提升”。为了提高保障,53%的参与者会为家人加入互助计划。
《白皮书》显示,根据模型推算,2019年,我国社会大病医疗费用(不含商业健康保险)约为7300亿元,而大病网络互助金总额约为54亿元,网络互助金占比0.73%。也就是说,在我国居民大病医保基础上,2019年网络互助将全国大病医疗费用平均保障水平从60%提升到了60.73%,贡献度为0.73%。
不过,其预计网络互助的贡献度会未来几年继续增长,到2025年,网络互助的贡献度将增加至3%,即从60%提升至63%。


编辑:马千惠
统筹:赵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