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疫情之下,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女儿童医院)小儿骨科全体医护人员在积极学习理论知识、演练技能、积极战“疫”的同时,不忘救死扶伤的初心,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医疗服务,积极治病救人,组织多学科会诊,讨论研究患者病情及诊疗方案,为受疫情影响的疑难病人送去安全有效的医疗保障和救治。
多学科会诊(MDT)是一种组织多学科协作诊治病情的形式。MDT是多学科团队协作,即由来自医院放射科、病理科、检验科、心电图、内科、外科等相关科室,甚至包括院外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针对某一疾病,通过会诊方式提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并多学科联合执行,主要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
小儿骨科进行多学科会诊的患者是一个4岁大的小帅哥,1个月之前,孩子妈妈突然发现他的脖子开始向一侧歪,因为不疼不痒,孩子爸妈也没有在意,直到孩子1周前突然开始说脖子疼,才加以关注。这个时候,孩子脖子活动幅度已经明显比正常的孩子差了,孩子爸妈焦急万分,辗转于省内多家医院为孩子治病。由于孩子生病的地方很特殊,位于第三颈椎,椎体被破坏了一半,在没有弄清楚情况的时候,贸然手术或者治疗风险极大,很多医院的接诊医师都束手无策。后慕名来到郑大三附院,找到小儿骨科专家、副院长刘福云。
刘福云副院长详细查看了这名患儿,认真阅片,考虑患儿系第3颈椎肿瘤,需要多学科会诊共同讨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凶险的疫情没有阻止郑大三附院专家对于疾病真相的探索和治疗患儿疾病的决心,小儿骨科副主任牛学强第一时间发出会诊申请,各相关学科专家积极响应,多学科会诊团队即刻成立。
3月7日上午9点,多学科会诊团队成员齐聚小儿骨科医生办公室,刘福云副院长、小儿骨科牛学强副主任及副主任医师夏冰、血管瘤科主任乔军波、小儿血液肿瘤内科副主任赵雪莲、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朱功升、病理科副主任雷冬梅及护士长武慧玲、主管医生及护士参加会诊。
首先,主治医生胡伟明将患儿的发病情况、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详细的资料做了汇报,并回顾了既往治疗的此类病人情况。随后,多学科会诊中,专家们从各自的专业考虑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牛学强及夏冰提出了小儿骨科方面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见;乔军波在儿童血管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认为需要行头颈部联合CTA排除动脉瘤样骨囊肿等血管畸形,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赵雪莲则认为,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始发症状亦可出现在骨骼系统,可以行骨髓穿刺术予以明确;朱功升从影像学方面分析了不同类型肿瘤的特点及容易引起混淆的难点;雷冬梅强调,儿童的肿瘤诊断难度大,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诊断缺一不可。
刘福云副院长做最后总结。他说,骨肿瘤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骨肿瘤可以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甚至是病理诊断这一“金标准”也可能出现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对于儿童骨肿瘤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医师诊断治疗的过程犹如“福尔摩斯”探案,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更需要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指导。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把不同专业的专家召集在一起,既能避免患者奔波劳碌及交叉感染的风险,又能够切实解决疑难疾病的困扰,为患儿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疑难病例的多学科会诊能够有效缩短诊断时间,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出发,为患儿提出真正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患儿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此次小儿骨科举行的多学科会诊历时2小时结束,专家教授分别从自己专业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诊疗建议,对患儿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专业保障。祝患儿早日恢复健康。(史艳香 胡伟明 牛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