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应该朝着智能化、开放化、技术进步的路上进一步发展。”12月26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中原银行联合《财经》杂志共同举办的数字经济与商业银行转型论坛上如是说。
在论坛上,马蔚华说,近十年以来,全世界的金融中心都在向金融科技的双中心转化,构建双中心。同时,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也成为近年来产业发展的内在趋势。“因为金融和科技都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科技对金融的技术支持,金融对科技的资金支持,这是优势互补,金融和科技的融合也是行业博弈的自然均衡。”
因此,在他看来,对商业银行而言,金融科技的兴起,“意味着冲击,意味着挑战,意味着改造,甚至颠覆”。
具体来说,金融科技的发展将协助商业银行提供更完善、优质的理财服务。例如,“哪一个客户经理给你提供的方案最多,你可能就找他。但是这个客户经理的丰富方案是学来的,是积累的,机器的学习能力和积累能力比客户经理要强,而且不用网点,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提供服务。”
马蔚华提醒,实现金融科技不仅需要依靠资金投入,在组织文化理念也要进行深层次的变革。传统的架构管理是按照条线和部门设计,过于复杂,消耗过大,协同差,难以形成合力。“所以我看中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首先是从结构开始的,要调整我们的组织结构来适应这样的一个转型。而组织结构的背后是企业文化,要尊重第一线,让鲜活的需求迅速反映至管理层、决策层,这样才能迅速的迭代,不断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金融科技是最近十几年非常热的一个概念,后来金融委员会2016年有一个很贴切的定义,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而且形成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三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和流程和产品。最终的意思是利用技术完善提升金融活动,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可以把这个近几十年的金融创新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到80年代末那个阶段,应该叫金融科技的1.0版,那个时候主要是用电子计算机提高后台处理的能力,实现办公自动化,业务自动化,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这是以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为平台,实现金融业务互联互通,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今天我们从2011年开始,越来越明显的进入了金融科技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把他叫做金融科技的3.0,第二个叫2.0。这个阶段技术不仅仅是金融业提高效率,拓宽渠道的工具,这个阶段是金融科技真正的融入了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对金融业务的模式深入的进行了变革,所以这个阶段金融科技对整个金融界影响是最深刻的,刚才礼辉讲的模式和架构,就是对整个金融业的带有颠覆性的,带有重组性这样的一个意义。
中国经济正在进行艰难的转型,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银行的转型要比整个金融转型我觉得快,要明显,他背后的动力就是金融科技。我这几年虽然不在行长这个职务上,但是我对金融科技还是比较关注的,两个现象:
第一个最近这十年以来,全世界的金融中心都在向金融科技的双中心转化,在构建双中心,这个比较明显,像纽约,纽约原来纽约的科技中心,美国的科技中心是在旧金山,但是现在在纽约的富兰克林的地方,亚马逊河谷歌先后入驻,他现在已经形成了东部的硅谷,这几年纽约科技人才的增长比一般人才的增长高四倍到五倍。伦敦,全力打造东伦敦科技城,我去年去已经初见端倪,而且这个伦敦的金融科技最突出的表现是金融监管的科技化,和金融科技的生态布局,然后就是香港,香港这几年已经培养出像商汤科技这样的独角兽,而且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打造世界级的科技中心,五年要提出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翻番。
新加坡要打造智能国家2025,甚至打造智慧国家,最重要的是金融科技的结合,我知道现在有300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已经进入新加坡,有20多过跨国集团的实验室,科技研发中心都在新加坡。宏观上是这样的一个表现,那么在微观上就是金融与科技的热恋,难解难分的热恋,他突出的表现在金融科技大发展,我根据毕马威的报告,全球金融科技的融资量2013年的时候189亿美元,到去年年底已经1118亿美元,年均增长将近100%,投入的笔数,从1132笔,增加到2196笔,最大的是我们中国的蚂蚁金服的C轮140亿融资,我们的移动支付,中国的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应该是美国50倍,这个已经绝对是全球领先了,移动支付2018年达到277万亿,比上一年增长36.7%,我不知道你们最近看了一个有很热播的日本的电视剧,叫做《深夜食堂》,日本版的,那里头就讲到了用扫码支付,因为他是一个小的面店,用扫码支付,所以日本的网站就认为移动支付就是中国人的新标签,我去西班牙买火腿,老太太让我用扫码支付,西班牙的老太太都知道腾讯的扫码,所以说应该在这个方面,中国已经非常领先了。智能投顾,到18年去年年底,通过互联网理财的网民达到1.5亿,中国网络带宽的成交量从96.7亿,增加到2万八千亿,这用了六年的时间,另外其他的互联网征信区块链这些新的物种和企业形态应该在金融科技的大潮中都是欣欣向荣,我们不仅要问这个金融和科技为什么变的这么紧密?这么难解难分,我做了一个分析,我觉得他们有深层次的原因,物理学有一个相似相融的原理,什么叫相似相融,就是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相互之间可以互融,我认为金融特别是银行业是高质量的数据公司,你们想一想,所以他物理学的分子的结构是相似相融,经济学有一个优势互补的理论,互补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双方价值最大化,所以相似的理论和互补的理论是金融和科技紧密结合的内在原因,首先我认为金融具有很强的IT的属性,到现在应该是数据的本质,我在当行长的时候,我是把这个银行做IT企业的,那个时候我是中国电子商会的副会长,我是他把当做电子商务来做,因为IT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带来银行的变革。这我不详细说了。
所以历史上每一次通讯的变革,信息的革命都会带来银行的变革,我刚才说了因为金融业他数据的应用是具备体量大,种类多,访问速度快,而且准确性要求高,这样的一个特点,咱们银行别看咱们又是会计员,储蓄员,你每天玩的都是数据,那么最适合我们今天这个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用他来提升效率,这是第一个。
第二,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是产业近来发展的内在的一种趋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金融和科技都是高附加值的这样的一个高端产业,科技对金融的技术支持,金融对科技的资金支持,这是优势互补,我们的科技特别的需要金融支持,从实验室到中式到运用对资金需求是1:10:100,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前功尽弃,都会夭折。而且科技产业链是比较长的,从纵向上看,他从原创涉及到基础高效、链接机构,企业的原始研发,涉及到产品的种式,大量的应用,整个是一个纵向的产业链,横向科技创新几乎和所有的产业都有关联,所以从总行方面看,较长的产业链,较快的行业应用面,这就是科技创新能够带动若干行业的创新,能够提供更多的产业的延续,解决这个城市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所以那些光以科技为中心,或者是以金融为中心,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金融产业和科技的结合能够解决单一金融中心存在的收入差距、产业空心化、青年就业,能够使经济实实在在的发展,促进社会安定。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金融和科技的融合也是行业博弈的自然均衡,我觉得这一点特别是金融的牌照对于科技企业来说,他们非常的渴望和青睐,所以科技行业对于获取金融的资格连连不忘,阿里开始就支付,由于支付形成了大量的沉积的客户信息,根据这些客户信息就阿里信贷,而且这个信贷是有风险数据可控的,而且这个信贷长了就增加了客户的黏度,在这个基础上又形成了理财,互联网的理财等等一系列的金融业务,他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所以金融科技的出现,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使时空的界限打破,因为信息传递实时化,特别是长尾的金融服务,大幅度降低成本。我觉得到现在所有的我们金融科技支持的这些中小企业,风险控制获客等等,就是这些科技互联网公司后来变成金融科技公司他们对传统的金融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因为他们在这个方面比传统的金融界要有优势,传统的银行信奉长尾理论,长尾理论就是把最好的资源放在头部带来效益的方位,而忽视了长尾的零碎,碎片的部分,那个时候不愿意干,而金融科技的出现,他们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应该是掌握了极大的主动权,这样对传统银行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金融科技对我们商业银行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挑战和机遇
对商业银行来说,我刚才讲到金融科技的兴起,实际上从互联网金融开始,我觉得意味着冲击,意味着挑战,意味着改造,甚至颠覆,在支付领域,特别是在移动支付处于高增长期,他的增速高于支付结算总交易量的增速,整个移动支付是增长非常快的,而且支付宝和微信已经占据各类移动支付场景的主导地位,这个数据挺吓人,合计市场占有率超过93%,所以说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中间地位在移动支付领域已经损失已尽,从支付结算的延伸,现在各大科技公司已经大踏步迈向消费金融的领域,阿里个人贷款的用户数仅仅借呗一项就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工商银行。花呗、白条这一类产品的高速增长,花呗客户的总金额短短几年就已经达到招商银行三十多年经营所达到的水平,是不是感到压力很大?到今年双十一,天猫的总交易额数据保持25%的增长这样的一个漂亮的曲线,但是各大银行的信用卡的消费的笔数和金额是有增有减的波动的。那几年我都是很高兴的,因为双十一的时候,各家银行的信用卡都是最忙的时候,许多银行的信用卡都被打爆了,只有招行没有爆。前前天我听支付宝的张鹏说,他说2009年的时候,支付宝就已经达到两亿客户了,那个时候很大的程度是各家银行的信用卡来完成最终的支付,他的成功率只有60%,每做三笔业务,有一笔不成功,所以在2010年的支付宝的年会上,马云大骂他们一顿,说你们烂到极点了,后来他们就想办法,要解决支付的成功率,用户通过绑定支付宝帐户和银行帐户,然后超越了复杂的网银帐面,所以现在他很多的是绑定他支付宝本身的帐户,这样他就不用你信用卡了,所以我觉得步步紧逼,这对传统银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我们也不要灰心,颠覆的同时还有很大的机遇。
无论是为了应对科技公司的颠覆性的挑战,还是银行自身的转型,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都必须要和金融科技深度的融合,传统商业银行更应该如此,所以到了现在我觉得这几年传统的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重视和投入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有很多系后来者居上,中原银行数字化转型三步走,五年都能进入哈佛的商业评论,这已经是后来者居上了,所以不是传统银行不能做,是我们要改变思想观念,也一定能够在这个领域不落后。我们好多银行把年营业额的营业收入的1%用到IT说,我看平安过去十年对金融科技的投入超过500亿以上,很多的银行都是下大力气,商业银行在新一轮的转型不是以金融科技为工具在个别的领域,个别产品做单点的创新,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而现在应该在成本收益的特征,风险识别的特征和发展的策略特征,也包括对客户的获取,客户的经营和风险管理等全领域,全方位进行革新,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获客,这是商业银行一个最首要的任务,传统银行我们过去获客最早是靠走村串店,走街串巷摆地摊,招商银行刚开始的时候,一卡通是摆地摊,扫楼,那个时候巨大的人工成本,后来就是依赖信贷资源,网点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的投入换取客群规模线性增长,但是在金融科技的思维下就不这么干了。产品开发采取快速迭代,刚才朱 民和礼辉都讲了快速迭代,能够快速的收集客户真实的体验和需求做出反馈,在成功的触碰和解决客户的痛点之时,将庞大潜在客户转为现实客户,这就会迎来几何的增长,而不是线性增长,互联网思维不计较每一个产品的得失,要形成形成巨大流量和几何倍数增长的客户那势必带来更多的收益,现在特别是年轻人,他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你们最近听说年轻人玩的魔盒,一千亿以上的市值,年轻人的精致熊,都是新的消费特点,如何通过支付来满足他们的消费倾向,这个要迅速迭代的。这样就摆脱了原有的资本规模,资源线性投入的趋势,实现非线性的增长。
另外商业银行的客户获得现在都在增多流量的入口,流量的入口也就是你谁得到场景,“得场景者得天下”。最近大家争的最多的就是ETC,所以流量,因为这有落实国家政策的原因,但也有各家银行争取流量,更重要的是不光是高速公路的收费,往下就是加油站,就是停车场,这些等等优质的场景都在等着你,所以由ETC可以衍生很多的想象的场景,得到这些场景就得到客户了,这是获客,我刚才看了中原银行就有一个产品,三个月17万,完全是通过APP获客,经营方面APP不仅获客,而且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平台。现在招商银行旗下有两个APP,一个是招商银行一个是掌上生活;活跃用户就是我们经常说的MIU,已经超过九千万,将近一个亿。在网点流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他通过线上重新构建了与客户的黏度,所以商业银行可能会跳出长期我只能服务我的持卡客户,APP最大的优势我可以服务不是我银行客户,不是我卡的客户都可以介入服务,所以大大的扩展了服务面,另外APP也丰富了商业银行服务的内容,提高APP可用性的关键在于丰富各类金融和非金融场景,招商银行有六个金融场景,有两个非金融场景,他每天的点击率超过千万,今年上半年在APP实现理财销售的金额四万亿,我觉得这个数字也是很巨大,在APP上发生信用卡消费超过信用卡总量消费的40%,这是一个新的领域。而且我觉得下面还有好戏,你的饭票,你的影票,你的出行,你的校园,都是非金融场景,都可以利用,看我们谁能先得到这些场景。
再有一个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我刚才说的获客、经营,经营里头特别讲到了经营的策略,我们传统银行对全景的客户的触达能力是有限的,一般是根据客户的资产规模分类,我们过去分为普通卡、黄金卡,最大私人银行是100万美金,根据不同的金额的标准来确定不同客户的需求,这个当时是有效的,不同的财富的拥有量对财富需求是不一样的。今天我觉得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推动下,金融科技从线上渠道替代线下的渠道,以智能化服务于人工服务,这个是效率提高了,现在是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对过去我们忽略的长尾的部分画像,我们现在是按照年龄,按照行为,按照偏好,按照场景来细分客户,而不是按多少钱来分的。这一种分法可能更精准的为客户提供他们需求的产品,你都是有钱人,年轻人有钱和老年人有钱他不一样的需求,那一种需求可能把个性化忽视了,而这一种需求可能更逼真。所以这样把传统的荒漠,过去长尾部分,零星的碎片荒漠变成今天新的保障,所以APP的经营对长尾群的分类促使商业银行也对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行了不断的升级和改造,这个中原银行做的还是非常好的,流程和模式的改造,大家应该比较深刻的是在APP上完成业务越来越多了,到网点能够做智能柜台上完成的业务也越来越多了。我们可以预约,到那儿去,这一点比起科技公司,商业银行还有一点优势就是在于线上线下可以结合,商业银行还有无数个线下的网点,他可以面对面的提供服务,而这一种优势的关键在于线上线下流程整合和打通,这样能够自然而不间断的发挥客户的合力,这一点传统银行现在的商业银行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在风险管理方面,获客经营,过去我在招行时转型是搞零售,搞中小企业,搞非利息收入,这是我从90年代末就开始搞这个,当时搞这个中小企业,我们还在苏州成立了准法人的机构进行艰难的探索,那个时候还没有金融科技、大数据,我们就是三张表,现在这三张表越来越不靠谱,所以当时还是遇到很多的风险,现在不完全依靠三张表了,我们是用大数据,首先是建立对客户综合信息的认知,我们要描绘客户的关系图谱,由一个客户在社会他有担保圈,他有金融试法,有风险传导,有风险舆情,有涉贷小额融资,有政策解读,有数据质量检查等等,他有很多和他牵涉的,他的朋友圈,邮储银行,因为他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很小,收益很低,他跟香港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用一个手机,那个手机很特别,你喜欢什么他给你提供什么,假如说这个客户喜欢风花雪月,这个信息多,这样的客户你就小心点,他给你提供了很多行为风险点,所以这些就构成了一个风险特征的模型,刚才他们都讲了,通过对客户立体格式得认识和有效的降低风险,这个可以解决我们过去不敢贷,怕风险,特别是普惠金融,而现在这个领域解决的很好,微众银行这个做的是最好的,这个小额占全国的比重很大,收益很高,风险也很低,过去我们不敢贷是因为风险不小,不愿意贷是流程长,材料繁琐,投入和收益不匹配。所以大家都愿意绑大户,有了这一套标准化的金融科技手段,可以大大的降低操作成本和人力成本,刚才讲的金融最主要的之一就是成本,把成本降低,金融科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招商银行做深圳地区上线全流程的出口退税的代理系统,我前两天看到建行的田国立,他谈的建行的三大战略就是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两个是相辅相成的。
未来是怎么样子呢?大家可以想象,我觉得未来的进一步深度的融合,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应该朝着智能化、开放化、技术进步的路上进一步发展。我觉得最主要的基于大数据机器自我学习和自我远见,这个给我最大启发的就是谷歌开发的阿尔法狗,你看他下棋,他的对弈在一昼夜之间可以达到百万量级,屡屡下出颠覆人类围棋场属的招数,可以远远超过人类,我们就想将来的金融,现在的理财,现在你的客户经理,哪一个客户经理给你提供的方案最多,你可能就找他。但是这个客户经理这些丰富的方案是学来的,是积累的,如果这个他用机器学习能力和积累的能力比客户经理要强,而且不用网点,智能终端,所以我觉得你可以想象,我不用多说他们都讲了,你们可以看看那本书,叫《银行4.0》。
最后,我们比较客观的就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也在加强,特别是刚才讲到数字货币,主权货币,主权数字货币发行在即,这也给我们未来的金融科技提供了一个基础设施。还有一点我强调一下,我们实现金融科技不光是靠资金投入,我们组织文化,理念上的深层次的变革也很重要,我们传统的那一种的架构管理过于复杂,消耗过大,按条线和部门设计,断电多,协同差,难以形成合力,所以我看中原银行首先是数字化转型是从结构开始的。要调整我们的组织结构适应这样的一个转型。我们将来更多的是分布式,要尊重第一线,让鲜活的需求迅速的反映到管理层决策层去,这样才能迅速的迭代,不断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我觉得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我们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我想我们每一家银行行长都应该重视金融科技的威力。(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