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下午,2019(第十五届)大河财富中国论坛《农业与工业化》出版70周年学术分享会专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徐长生、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宋德勇、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钟春平、武汉大学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郭熙保等经济学专家、教授围绕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实践作专场论坛。
郭熙保认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主要有两个方面要着重关注:一是地,二是人。地要流转起来,人要进入乡村,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到农村体制改革。
40年前,土地制度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户耕种,从集体经营变为家庭经营,这个农户家庭承包制在当时情况下确实调动了农户积极性,使我国粮食接连上了几个台阶,粮食短缺现象得到了缓解,由此推动了城市改革,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因此,农村改革的功劳功不可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已经进入了后期阶段,城镇化达到60%,近3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且有2亿多劳动力流入城市。河南有六千多万农民,其中大约有三千万的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其中还有大约两千万是异地转移,还有一千多万本地转移。但是,我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到现在还没有改变,而且还要长久不变。
郭熙保认为,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承包制实施初期劳动力都在农村,没有离开土地,主要从事农业,人地是合一的,此时把承包权固化在承包地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有3亿农民离开了农业,甚至离开了农村,人地分离成为普遍现象。郭熙保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把承包权固化在承包地上是不合时宜的,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他建议,在人地出现大量分离的情况下,家庭承包制应该深化改革。改革的关键是把农地承包地变成承包权,也就是把农地产权进行拆分,农民对农地仍然拥有收益权和处置权,但让渡农地的占有权。把农户承包地变为承包权的最佳途径是是实施农地股份化,把农民变股民,把农地变资本,这既照顾到了农民的利益,又体现了集体所有权,同时又促进农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土地效率的提升。
此外,乡村要实现振兴就必须要有人才下乡,这不是指大学生村官,也不是指政府官员下乡扶贫,这种外部的力量的帮扶是必要的,但不能根本性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郭熙保认为,必须要有更多人才扎根农村,成为现代的新农民。目前,也有不少人流转农民的土地从事一些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农业农产品加工项目,但大部分是外地人、城市人。目前,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是指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可以在城市落户,但农村户籍制度仍然是封闭的,城市人想进入农村是不准许的。这就阻碍了人才下乡。所以,郭熙保认为,户籍制度改革要城市与农村联动,既让更多的农民落户城市,也要让更多高素质的人在农村落户,让那些想在农村干事创业的人进入到村集体,成为集体新成员。在老成员逐步退出集体的同时,新成员加入进来,就可以保持农村经济社会的活力,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还可以更顺畅地促进集体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
郭熙保认为,农村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是当前改革的重点。
(来源:大河报·大河财立方)